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8-24 15:5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至柔四十三
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承上言無為之益,以明不言之教也。然天下之至堅,非至柔不足以馳騁之,如水之穿山透地,浸潤金石是巳。若以有入有,則細無不入,如虛空偏入一切有形,即纖塵芒芴,無所不入,以其虛也。有言則有跡,有跡刖恃智,恃智則自多,自多者則矜能而好為。凡好為者必易敗。此蓋有言之教,有為之無益也,如此。則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不希及之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5 09:34:19 | 顯示全部樓層
知止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熟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此言名利損生,誡人當知止足也。謂世人衹知名之可貪,故忘身以殉名。殊不知名乃身外之虛聲耳,與身較之,身親而名疏,故曰: 孰親。貨:利也。謂世人祇知利之可貪,故忘身以殉利,殊不知利乃身之長物耳,與身較之,身在則有餘,故曰;孰多。世人不察,每役役於名利之間,貪得而無厭,狀生而傷性,與夫貪得而身亡,不若身存而遠害,故曰:得與亡孰病。故凡愛之甚者,費必大;藏之多者,亡必厚。如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雀未得而珠己失,此愛之甚,而不知所費者大矣。如斂天下之財,以縱鹿臺之欲,天下叛而臺己空。此藏之多,而不知所亡者厚矣,不唯愛者費而藏者亡、抑且身死名滅,國危而不安,斯皆不知止足之過也。故知足則不辱,知止則不殆,即斯可以長欠矣。噫!老氏此言,可謂破千古之重昏,?膏肓之妙藥,昭然如揭日月於中天也,而人不察乎此。惜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9 09:57:4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靜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

此言聖人法天制用,與道為一,故能勝物而物不能勝,以申明前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者:若天地生物,曲成萬物而不遺,可謂成之大矣;然必春生而夏方長之,秋殺而冬方成之。以此觀之,似若有所缺;苟不如此,若一徑生長而無秋冬之肅殺,不但物不能成,而造物者亦將用之而敝矣。由其若缺,故所成者大,而其用不敝也。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者: 若陽和之氣,充塞天地,無處不至,無物不足,可謂盈矣,其體沖虛而不可見,若塊然可見,亦將用之有盡矣。由其若沖,故既己與人己愈有,既己為人己愈多,故其用不窮也。大直若屈者:若一氣浩然,至大至剛,可謂直矣,然潛伏隱微,委曲周匝,細入無間,故若屈;由若屈,故能伸其生意也。大巧若拙者:若天之生物,刻雕眾形而不見其巧,故云若拙。若恃其巧者,巧於此而拙於彼,則巧非大矣。大辯若訥者:上云若缺,則天地無全功,故人猶有所憾;然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則生物之功,不辯而自白矣,故曰;若訥。是以天地不言而萬物成,聖人不言而教化行,以聖人法天制用,故以不言之教,無為之化,似乎不勝,而物卒莫能勝之也。且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斯皆有所勝,則有所不勝,是故聖人貴乎清淨為天下正。此其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9 11: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足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此承上清淨無為之益,甚言多欲有為之害,以誡人君當以知足自守也。謂走上古之世,有道之君,清淨無欲,無為而化,故民安其生,樂其業,棄卻走馬而糞田疇,所以家給人足,而無不足者。及世衰道微,聖人不作,諸侯暴亂,各務富國?兵,嗜欲無厭,爭利不已,互相殺伐,故戎馬生於郊,以致民不聊生,奸欺並作。此無他,是皆貪欲務得,不知止足之過也。故天下罪之大者,莫大於可欲,以其戕生傷性,敗亂彝倫,以至君臣父子,皆失其分者,皆見可欲之罪也;以致敗國亡家,覆宗滅族之禍者,皆不知止足所致也。由不知足,故凡見他人之所有,而必欲得之。然欲得之心,為眾罪大禍之本,故咎之大者,莫大於欲得。欲得者,心不足也。古人云: 若厭於心,何日而足。以貪得不止,終無足時。惟知足之足,無不足矣,故常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31 09: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損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承上言無為之德,由日損之功而至也。為學者,增長知見,故日益;為道者,克去情欲,隳形泯智,故日損。初以智去情,可謂損矣:情忘則智亦泯,故又損。如此則心境兩忘,私欲淨盡,可至於無為,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民果化,則無不可為之為之事矣。此由無為而後可以大有為,故無不為。是故取天下者,貴乎常以無事也。無事,則無欲。我無欲,而民自正。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得,則治國如視諸掌,此所以無事足以取天下也。若夫有事則有欲,有欲則民擾,民擾則人心失。人心既失,則眾叛親離,此所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者,此耳。舊注取字訓為攝化之意,應如春秋取國之取,言得之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31 09:56:46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善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子。

此言聖人不言之教,無心成化,故無不可教之人也。常者,一定不移之意。謂聖人之心,至虛無我,以至誠待物,曾無一定之心,但以百姓之心為心耳。以聖人復乎性善,而見人性皆善,故善者固己善之,即不善者亦以善遇之。彼雖不善,因我以善遇之,彼將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善矣故曰: 德善。以聖人至誠待物,而見人性皆誠,故信者固己信之,即不信者亦以信待之。彼雖不信,因我以信遇之,彼將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信矣,故曰: 德信。?以天下心不古,日趨於澆薄,聖人處其厚而不處其薄,汲汲為天下渾厚其心。惵惵: 猶汲汲也。百姓皆注其耳目者: 謂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司其是非之昭昭。聖人示之以不識不知,無是無非,渾然不見有善惡之跡,一皆以淳厚之德而遇之,若嬰孩而己,故曰: 皆孩之。若以嬰孩待天下之人,則無一人可責其過者,聖人之心如此,所以不言而信,無為而化,則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31 09:57:50 | 顯示全部樓層
天道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禰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此承上言聖人所以無為而成者,以其自足於己也。謂聖人性真自足,則智同萬物,無幽不鑒,故天下雖大,可不出戶而知: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以其私欲淨盡,而無一毫障蔽故也。若夫人者,沉瞑利欲,向外馳求,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遠;情塵日厚,塵厚而心益暗,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淡然無欲,不事於物,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 不行而知。如此,則戶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故曰: 不見而名。道備於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故曰: 不為而成,是皆自足於性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2 11: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生死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此言聖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無慾,忘形之至,善得無生之理也。出生入死者,謂死出於生也,言世人不達生本無生之理,故但養形以貪生,盡為貪生以取死,是所以入於死者,皆出於生也,大約十分而居其九,而不屬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生之徒者: 養形壽考者也; 死之徒者: 汨欲忘形,火馳而不返者也。動之死地者: 嗜欲戕生,無所避忌者也。舉世之人,盡此三種,而皆不免入於死者,以其出於貪生也。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是皆但知養生,而不知養生之生,苟不知養生之主,皆為不善養生者也。攝: 養也。蓋聞善養生者,不養其生,而養其生之主。然有其生者,形也; 主其生者,性也。性為生主,性得所養,而復其真,則形骸自忘; 形忘則我自空,我空則無物與敵,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色欲伐性,甚於兕虎甲兵也。以無我故,蹤遇之而亦無可傷,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亦無所容其刃矣。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是知我者,生之寄; 生者,死之地也。無我無生,又何死之有?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是知生本無生,則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貴朝聞道而夕死可矣,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致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6 11:31:41 | 顯示全部樓層
尊貴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此言道德為萬物之本,欲人體道虛?,而造乎至德也。然道為天地根,故萬物非道不生,且道但能生之而己,然非德不畜。畜: 長養也。如陽和之氣,含有而培養之,皆其德也。故道德無形,乃因物以形。形: 猶見也。苟不知道德之大,但即物而觀,可知已,故曰: 物形之。且道之生物,唯一氣流行,苟無四時寒暑之序,生殺之勢,則雖生之畜之,而亦不能成熟之也。所以成萬物者,又因其勢也。勢者: 凌逼之意。若夫春气逼物,故物不得不生; 秋气逼物,故物不得不成,此其皆以勢成之也。觀其成物之功,故知其道無位而尊,無名而貴。所以如此尊貴者,乃道體之自然,又非有以命之者,故曰: 莫之命而常自然。若侯王之尊,則受命於天,卿相之貴,則受命於君。故凡稟命而得之者,亦可奪而失之也,豈常然耶。以道德乃天然尊貴,故莫之命而常自然耳。所以常然而不失者,以其體至虛,故其用至大,所以萬物賴之以生長之。既生長而又含育之,既育而又成熟生之,生生不己,而不自有其生; 知此作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為; 雖為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宰,所以為玄德也。是故君天下者,貴乎體道虛懷,而造乎德之至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7 14:42:55 | 顯示全部樓層
守母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此言道體之方,當以背物合道為妙也。由萬物皆資始乎道,故曰: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所謂道生之也。是知道為體,而物為用,故道為母,物為子。人若但知道體虛無,而不知物從此生,是知母而不知子,則淪於斷滅。若但知物而不知道,是殉物而忘道,則失其性真。所以既知其母,亦復要知其子,所謂有體有用也。既知物從道生,則不事於物,故曰: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所謂用不離體也。體用兩全,動靜不二,故沒身不殆。殆: 危也,又盡也。下示守母之方。兌為口,門乃眼耳,為視聽之根。謂道本無言,言生理喪,妄機鼓動,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 唯是必緘默以自守,所謂多言數窮不知守中,故曰: 塞其兌。然道之於物,耳得之而為聲,目得之而為色,若馳聲色而忘返,則遂物而背性。是必收視返聽,內照獨朗,故曰: 閉其門。如此,則終身用之而不勤矣。勤: 勞也。若徒執言說以為得,以資耳目之欲,火馳而不返,則是開兌濟事,喪心於物,則終身不可救矣,是皆不能戒謹於隱微之間,而忽於欲機之兆,非為明也。孔子: 知機其神乎。故曰: 見小曰明。以道自勝,故曰: 守柔曰強。是故學人當用其光,復其明,則無遺身殃也。然光,道之用也; 明,道之體也。用不離體,故用愈光,而體愈明,此所以能無遺其殃也。襲: 承也。且真常之道,吾固有之,但凡人不能承襲而自絕耳。苟能如此做工夫,則綿綿而不絕矣,故曰: 是謂襲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8 16:3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道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韓非本作竽非道哉。

此言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而極歎道之難行也。介然: 猶些小。乃微少之意,蓋謙辭也。老子意謂使我少有所知識,而欲行此大道於天下,奈何天下人心奸險可畏,而將施之於誰耶?此曰: 唯施是畏。且有施而無受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所謂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者,故可畏。何也?以大道甚坦夷有捷,而民心邪僻,不由於大道,皆好徑矣。民好徑,則教化衰; 教化衰,則奸愈甚; 奸愈甚,則法益嚴,故曰: 朝甚除。除: 謂革其弊也。且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是以朝廷之法日甚嚴,而民因法作奸,更棄本而不顧,好為游食,故田日甚蕪。田甚蕪,則倉日甚虛; 而國危矣。風俗之壞,民心之險,一至於此。君人者,固當躬行節儉,清淨無欲,以正人心可也。且在上之人,猶然不知止足,而虛尚浮華,極口體之欲,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財; 且上行下效,捷如影嚮,故上有好之,而下必有甚焉者。是則民之為盜,皆由上以唱之也,故曰: 是為盜竽。竽: 樂之首,而為先唱者也。如此,豈道也哉?上下人心之如此,所以道之難行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12 14: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善建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言聖人所以功德無窮,澤及子孫者,皆以真修為本也。舉世功名之士,靡不欲建不拔之功,垂不朽之業,至皆不能悠久者,以其皆以智力而建之,則有智力過之者,亦可以拔之矣。抱: 守也。脫: 猶奪也,謂失脫也。以機術而守之,則有機術之尤者,亦可以奪之矣,是皆不善建,不善守者也。至若聖人復性之真,建道德於天下,天下人心感服,確乎而不可拔、故功流萬世,澤及無窮,傑然而不可奪,此皆善建善抱,所以福及子孫,故祭祀綿遠而不絕也。是故學道之人,修之於身,故其德乃真。莊子曰: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故曰: 修之家,其德乃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性觀身,則性真有身假。若以我身而觀天下之身,則性同而形忘。以此觀家則家和,以此觀鄉則鄉睦,以此觀國則國治,以此觀天下則天下平。所謂以性融物,則天下化; 會物為己,則天下歸,故其德乃普。是以聖人一真之外無餘事,故唯以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14 14: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含德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螯。以尾毒傷物螫猛獸不據。以爪按物曰據攫鳥不博。以翅擊物曰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受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知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巳。

此承上言聖人善建善抱,而不為外物之所搖奪者,以其所養之厚也。然人之所以有生者,賴其神與精氣耳。此三者苟得其養如赤子、則自不被外物所傷矣。故曰: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且毒蟲猛獸攫鳥,皆能傷人之物。至於赤子不知不識、神全而機忘也。所謂忘於物者,物亦忘之,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彼雖惡而不傷,以其無可傷之地,此言聖人神之王也。且如赤子之骨最弱,筋極柔,手無執,而屈握極固,不可擘。且又不知陰陽之合,而血受亦作者,乃精滿之至。聖人筋骨亦柔弱,而所握亦堅固者,以其精純之至也。故草木之有精液者,則柔弱而連固,精竭者,則枯槁而萎散。是知聖人如嬰兒者,以精得其養故也。然赤子終日號啼而咽嗌不嗄啞者,以其心本不動,而無衰傷怨慕之情,乃氣和之至; 聖人之心和亦然。斯三者,皆得其所養之厚,故所以比赤子之德也。且此三者,以神為主,以精為衛,以氣為守,故老子教人養之之方,當先養其氣,故曰: 知和曰常,何也?蓋精隨氣轉,氣逐心生,故心妄動則氣散,氣散則精溢,所謂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故善養者,當先持其心,勿使妄動; 心不妄動則平定,心平則氣和,氣和則精自固,而神自安,真常之性自復矣,故曰: 知知曰常。如所云不認緣氣之心為心,則真常之性自見,故曰: 知常曰明,意謂知真常之性者,可稱明智矣。苟不知真常之性,徒知形之可養,而以嗜欲口腹以益其生,殊不知生反為其戕,性反為其傷,故曰: 益生曰祥。祥: 妖也。言益生反為生之害也。心不平,則妄動而使氣,氣散則精竭,精竭則形枯,故曰: 心使氣曰強。強: 木之枯槁也。過強曰壯,故曰: 物壯則老,草木之物過壯,則將見其枯槁而老。人之精神元氣不知所養,而?喪太過,可謂不道之甚矣。不道之甚,乃速其死也,故曰: 不道早巳。已者: 絕也。此老氏修養功夫,源頭蓋出於此,而後之學者,不知其本,妄搆多方傍門異術,失老氏之指多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20 09: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道貴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言聖人所以為天下貴者,以其善得所養,妙契忘言,而能與道玄同也。謂聖人自知之明,故善能含養於心,而不形於言,以自知之真,言有所不及也。若夫常人嘵嘵資於口談者,皆非真知者也,故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下言養之之方。兌為口,為說。謂聖人緘默自守,不事口舌,故曰: 塞其兌。不事耳目之玩,故曰: 閉其門。遇物渾圓,不露鋒芒,故曰: 挫其銳。心體湛寂,釋然無慮故曰: 解其紛。紛: 謂紛紜雜想也。含光斂耀,順物忘懷,故曰: 和其光,同其塵。此非妙契玄微者不能也,故曰: 是謂玄同。聖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於此。其心超然塵表,故不可得而親; 精誠動物,使人見而不能捨,故不可得而疏; 淡然無欲,故不可得而利; 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 視王侯之位如隙塵,故不可得而貴; 披褐?玉,故不可得而賤,以其聖人跡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9-21 10: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治國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此言治天下國家者,當以清淨無欲為正,而不可用奇巧以誘民也。且奇巧詐術,是為詭道,但可用之於兵,不可以治國,故曰: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然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乃好事者為之耳,非取天下之具也,故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無事可以取天下之然哉?以此。此,指下文有事而言。蓋忌諱,利器,技巧,法令,皆有事也。此何以不足取天下,且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忌: 謂禁不敢作。諱: 謂不敢言。只如文王之囿七十里,與民共之,芻蕘雉兔取之者無禁,即有不便於民者,言之不諱,所以民得安其生,故在上者無事,而民日富。今則殺其麋者,如殺人之罪,取之者死,民有不便,言之者戮、故民不聊生,且又無所措手足,此多忌諱之事,而民彌貧也。賢者,國之利器也。今國無道、賢者在野,是利器在民不在朝,所以國家滋昏,由上多欲好奇,故人心雕琢,技巧日生。技巧生,而奇物玆起; 奇物起,則貪俞甚; 貪愈甚,而盜賊生。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也。以此天下擾擾而不安,是皆有為妄動,有事多欲之過也,故古之聖人有言曰: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宜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7:12 PM , Processed in 0.02001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