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陳郁文

東南釋義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 準提道人   156
      [color=#006400]詩
   無願不成佛與仙,佛仙無願不調賢。
   金爐跪發宏深願,立志修身上九天。
    述:修道之動機與方法
    發心就是動機,希望的意思,發心不同,道正當的動機,可概分為三類:
發精進心:乃求好,求改進也,分為二種。
1.希望身體經濟環境等在現生得到改善。
2.希望來生的一切都有改善。
  
    這種求好的發心當然是對的。希望改進而修道的,都屬於此。修道之人,事實上以這類人最多,怛此動機卻不是最高的。發出離心,就是有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的志願。凡有此抱負者,就算發出離心。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發覺了,不徹底,不究竟。即使升到天上,仍舊逃不出,不究竟的範圍。為了求得徹底,和究竟,才發出離心。很多人,似乎發出離心,時際上還是口頭上說說,很難真做到的。真的出離心,要從真理上弄透徹。要從日常事上,細細的觀察思考,對於普通人所認為幸福的專,並羨慕,仍舊認為不徹底不究竟。經常有著無常的體驗,才能發出真的出離心,進而了脫生死,這類發心漸趨解脫。但獨自發出離心,而不顧及眾生,仍不是最好的心。
    發菩提心:不但使我一人,要使每一個人和我一樣,都能穫得修煉的利益,都能了脫生死。此發心是最高無上的大菩提心。道有深有淺,各隨人之根基而修學,上求大道,下化眾生是大乘,自己急求出離是小乘。僅有精進心的,只得人天福報。完全要依發心來分別深淺,不關所用的方法,根據的經典,或歸依的師父而別。
    至於如何來實現發心的目的,如何修學?亦分三個階次:
《一》自他和樂:要達到發精心的目的,必定要用自他和樂的方法,也就是持戒,忍辱,布施:世人相處一處.如大家遵守戒律,彼此一定和樂的。現世一來做到和樂的人數不多。二來不一定真出本心,因之不能發生大的效力。
《二》身心清淨:世人常因由心的貧念,而作奸犯科。若無貪心,也就無不和樂的事件發生。要達到出離心的目的.要了生脫死,必須在自他和樂的基礎上進,要從身心泠淨去實行。事情的發生都是和內心相應的。如果自己無心,環境的引誘是無能為力的。所謂煩惱.就是不純良的內心,要除煩惱須先使心安定下來,智慧才有開發的機會。修煉者要先習定,治伏亂心.真智慧才能顯然。
《三》依正莊嚴:世上批評修道者僅為自了,消極不問世事,此乃指小乘法而言。大乘法,依正莊嚴,自他圓滿正是積極中的積極。世間一般的積極性,實難望其項背矣。所謂依正莊嚴,不但是自他一卻切清淨自在,就是世界也是清靜的。佛不但使個人清靜姊脫成就圓覺,同時更要使整個的世界都清靜莊嚴起來。這種偉大無比的目的,要發菩提心,以慈悲為方法,漸積漸進才能達到。
  
    總觀以上三個修煉的階次,有了第一種,只能達到人天福報的目的,有了第一第二兩種.就可以脫離三界成為小乘的聖者,唯遍具三種方法,才能淨化世界成就佛果也。願世人應發菩提心,方不負諸聖仙佛闡教之苦心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8:5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DC143C]金闕內相太白仙翁    李   160

為善得昌惡者亡,啟開醒化應剛常。
勤修勵志知玄妙,佛子同登極樂鄉。
人生罕見百春秋,何不年青向道求。
明正持身添吉慶,公平處事免愆尤。
善惡唯心論
   夫所謂者,行為發自良心.光明正大.公而無私也。惡者,昧性之行為,心地暗,私慾動,其間參物得許多情弊也。何謂善?乃利人損已是也,害人益己之事謂之惡。惡大者則如傷生害命,小則口是心非。害命者,冤必纏。口是心非者,行必愆,造此諸因,皆由昧性欺心也。人性本善,心如燈燃,明則可質鬼,暗則不能見物。迷心昧性,皆因物慾所蔽,或七情所染,以致為非作惡,人為萬物之靈,有良知理性。心明能知私欲欺我心。心暗則任意惡流浪莫能制止,惡因終報己身,是善或惡,尚可分明。
   蓋天地福善,禍惡,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故人須當擇善固執,弗應作惡孽行,一經失足飲恨千古,應以為戒。人生果能修心向善,以道德振興家國為重,民族復古精神文明為先,五倫八德,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之全功全德,精心研究,恪守奉行,心身自必舒適。處事明達畏,上則大有建家定國而安邦,下則可以齊宋而修己之至情。平生修家善德,則善氣宏揚,天必感格
,人必欽仰,自能移凶化吉,賜福禎祥,所謂為善者昌也。然而入若心不善,即任性妄為,同類相殘,貪盜奸詐,姦淫兇殺,亂倫敗德,無惡不作,貽害人類。如斯作事虧心,心必搖搖如懸旌,心腹生怪,禍患隨之。如見色,邪心一動,心燈暗者,妄造孽案,或見財心動,造罪作忠,有氣誘也。傷自靈明,竟殺人也,造命冤矣。污人妻女,種淫報焉。摧人子女,種斬報焉 。調詞架訟,稱罪緣焉。利慾薰心,羨人田產,妄起爭心,敗人機遇,所造惡因,拆盡前緣,即冤冤相報。贖罪於世,坎坷不全,或缺子祠,殃折慘報,殘害命冤,誠有其事。如有一時未報,運亡之日.亦不能隱蔽。必受惡報之慘,後亦貽害子孫,臭名千古,所謂為惡者亡,背非虛言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30:0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幽冥總院 都統府主政 林 162 頁
詩 孝忠信悌人之本,禮義恥廉嚴僅遵。
八德守來道以立,希賢希聖誨諄諄。
論.八德之內義
竊思人生處世,不知孝.悌.忠.佔.禮.義.廉.恥者,謂之忘八也。所以八德者,乃人生應宜必知,才近道矣。如孝於親.弟於長,忠於國,信於友.禮於眾,義於人.廉於民.恥於身,各有所要。人非草木,知恩報本,對上則尊,對長則敬,對下則愛,乃理之常也。若不以八德為重,則不如羽毛之類矣。故天下諸教,莫不以八德為主哉。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旱天罔極。蓋而事親,本末至善之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毋.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君主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或曰:親歿乎,何為孝之道也。
子曰:為之棺榔衣裘,而舉哀之。陳其蔞籃,而哀戚之.彼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事生愛敬.事死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有子問於夫子曰:孝悌之道,以何為與?子曰:入則孝,出則悌,孝乃悌之本.悌則忠之根,不孝而能悌,或不悌而能孝者,未之有也。
蓋兄弟同氣連枝,唇齒相倚,應相顧如影隨形,方近道矣.若閱牆鬥狠,唇沒後豈無齒寒之感乎?然處世.兄友,弟恭.則妯娌融和之道,自可通也。兄弟如手足,夫婦如衣服:衣服破時可更新,手足斷時難再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子貢問於夫子曰:伯夷.叔齊.斯可謂忠矣乎?子曰:賜也達.伯夷.奴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事上不罔,待下不欺,竭盡其身,才盡其誠,誠盡其心,心盡其意,只知其國,不知其身,忠可烏盛矣。古之賢人,精誠赫赫,今之人也,倘能仿其志為己志,效其誠為已誠.何慮國家不強盛,天下不太平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問於曾子曰:為人也者,以何為貴?曾子曰:君千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牟。正顏色,斯近信矣。又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蓋人如無信.不豎立。雞如無信.不司晨。人之有信:如車有輪。子曰:輕諾者,必求仁:面譽者,必背非,然諾重如泰山,始可以論信矣,子曰;禮必先有質,而後有文。故禮之體,以涵養修其性.性者心之誠於中者也。禮者.容之形於外者也。形於外者.必本於中也。然欲文質彬彬,必須克巳復禮,為人一日.克巳復禮,天下必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夫子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外禮勿動,四者禮節之要也。
由乎忠,而應其外,制其外.所以養其中矣,顏夫子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子路問義;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以上。子路曰:何謂也?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上,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故義與利相反,義者公理,利者私慾.然立於義則無犯,放於利而多怨。所以君子吩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游問廉;子曰:蓋廉者,重義而輕利。貧者,重利而輕義。義與利相反,廉與貪相反。廉者,利眾而寡取,不形不足,貪者.利己而多得,不見有餘。此乃廉者儉,貪者奢。故自古清介之士,衣食不求華美,以儉助廉,雖清貧亦無憾矣。若不義之財,富冠四海,則卑鄙永斯辱矣。故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即此之謂也,
子夏問恥: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故恥乃由人之本性,良能者.不恥,貪婪者,恥辱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32:1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9:34pm 第 1 次編輯 ]

天仙狀元   邱   166

修真悟道積禪功,心地光明似碧空。
養氣精神煉放下,性靈頓覺自圓通。
述:修真悟心地
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掃塵勞,或於心地用功.全拋世事。然道包天地:其大難言,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云,剎那悟道,須憑歷劫煉魔,頓悟一心,必假圓修萬行。今之悟道,皆宿世之功也。人不知宿世之因,只見年深苦志,不見成功。以為塵勞虛設,即生退怠,甚可惜也。殊不知坐臥住行,心存於道,雖然心地未開,時刻之間,皆有積累,功之未足,則道之不入,故曰.修行之人,若從心地用功者,切忌分別。一生分別,盡屬意象,如何心地用功,須先頓捨諸緣,次滅人我,絕盡貪癡,形如槁木,心似寒灰,內外不分,同觀一體,朗然瑩徹,靈光自現。靈光者,元神也,神光內照,外魔難侵。若晝夜內照,神光不滅,自然神定炁和,此乃修真之路也。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天光者,神用之道也。既得元神,天光下降,陰陽感激,至精發泄,海泛浪滾,一炁上下,至於泥丸,霹靂一聲,百關通透,靈光照處,自然五臟生和。生精上湧,舌生甘津,鼻聞異香,飲食漸減,運火後,鍊腸胃,退陰滓,去濁流清,迴腸換骨,元氣充腹,能絕飲食,萬陰皆消也。
太上云:但服元和除五穀是也,得此效驗.切忌身心輕忽,智神踴躍.心生懈怠,談玄說妙.逞才顯能.元和漸散,必暗。受仙聖所折,而前功盡棄矣。

本文章放置處網址
http://www.fang7.idv.tw/88/cgi-bin/topic.cgi?forum=72&topic=214&start=48&show=25
待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4:5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幽冥總院  都統府   主政     林   168

歷古聖賢志節高,函羞性命壯山河。
於今悖理乖倫盡,需改前非脫折磨。
述:淫亂害道德論
夫歷古繼今,所謂聖賢者,固同於人也。蓋言行異於人者,志節涵養之別也。故能超凡入聖,成仙成佛。無如今日之世界,人心激變.反古之道,杵逆十惡而悖行,棄道德於不問,廢倫常而無聞。所以縱情動慾.不避瓜田李下之嫌,全無血族之分,致使貽害不齒人之羞.廉恥已不顧節義且無存,乖倫背理而喪德,實屬禽獸於不如。致使今曰怪象叢生,歿墜地獄沉淪之慘,慨歎歐風東漸之毒素.使一般男女而沉迷,好尚自由平等,偏向淫亂,習以為常。戀愛離合,自殺摧殘疊疊見聞,造成千古臭名。若再沉迷不醒,不知痛改前非,及時猛省,同修復古之德教,遵守聖賢之倫常,終必難免,造成世界昏暗矣。吾願聞者覺悟,閱者鼎新,人人宏道,個個勉勵,欲望大同之福,期不遠矣!勉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DC143C]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1/25 00:58am 第 1 次編輯
啟明堂蒞任正主席        海   170

立主真誠學聖道,力行窮究莫厭勞。
癮微玄奧宜深造,精勉不停盡切磋。
談:學道不倦得樂
夫理之已得者,則有誠,理之未得者,則要學,不敢不盡者,學之境,不與俱盡者,學之心。但學之境.與學之心,有以相持於無已,然後其學.為可久也。恭默為思道之資,而思運於虛者,尤必學徵諸實,世固有自翎潛心,而返諸聖賢之真修,卒未能身體力行者,則學以淺而不深也,更難登峰造極,學之隱微也。束髮之時,最樂讀書,而最苦亦讀書,何也?學無止境,一旦豁然貫通,天地之蘊藏,返之即在方寸。古今之義理,體之不外性情。善學者,至此只知樂而不知苦也。倦學者,自怠自荒,學問終于寡就,不知名教中有樂地,詩書中有精華,輒生困苦難堪之意,旋作旋輟,學業廢于半途,只知苦而不知樂也。惟學之一字,多識亦蓄德之助,蓄之瀰博,學之彌篤,核其生平之力,久久名理知盡也。造化之玄奧,日月之精華,窮神達化,知隱入微,斯公深于學者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00FF]
竇燕山夫子       171

人生道德守綱常,修得積功心善良。
順教行天任自性,神仙佛理應稱揚。
述:順逆之道
舉世之人,皆知順行之道,而不知逆行之道,何為順?順其造化也。何為逆?逆其造化也,順造化,則生人,生物,生.老.病.死.輪迴不息。逆造化,則成仙,成佛.不生不滅,壽同天地。凡人自父毋成胎生身以後,二八數足,交於後天,內而七情六欲迷其真外,而萬綠萬事勞其形,認假為真,以邪為正,以苦為樂,順其所欲,無所不至。將本來精氣神三寶消化迨盡,將原有圓明真性,全然昧記,不到咽氣斷之時,不肯罷休。故生生死死,萬劫沉淪。
所謂閻王不叫而自投其死也,若是大智慧人,逆運造化,不為造化所拘束,不為陰陽所陶鎔,不為萬物所牽累,不為萬緣所遷移。在大火裡栽蓮,泥水中拖船出世法。而修道法.依人道而全天道。將歷劫塵根盡皆拔去,以後起,罪習一概掃無。命由自主.不由天主。後還當年乾元面目,躲去輪迴,超出三界,為金剛不壞之物矣。但這個順中,運逆天機,有口傅心授之祕,必須真師指點,非可私猜而知。世間學人,恃自己螢火之明,管窺之見,記下幾句話頭,看過幾宗公案,自謂知道,再不求人。人前誇耀滿口亂談,以已盲,而引人盲,罪過罪過。
又有一種糊塗漢,認不得真師,朝王慕李,學些小工夫,自負有道。即有明人在前,不肯低聲下氣,亂作亂為,或心氣下降,腎氣上升為逆行。或運氣後昇,前降為逆行,或還精補腦為逆行。或閉氣定神為逆行,或採陰補陽為逆行。或男下女上為逆行。如此等類,千門萬戶,皆是背逆聖道,非是逆運造化,盡是取死之道,非是至生之道。
硃不知逆者,逆向於父母生身之初也,如人離家遠出,而又逆回於家之謂。雖云逆行,其實是順理而行,乃逆中之大順,因其與常人所行相反,故此逆乃旁門曲徑也。或於逆之一字,而迷在肉皮囊上,萬般作為,致使落空,豈不愚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7:5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孟宗夫子   173

畚秋大義為先師,明聖典經各可知。
孝悌中和親睦族,深迷痴海盡能離。
闡:行孝之道
吾中華民族,首重倫理道德。 孔夫子言人倫綱常,為修身修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道。大學有云: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長長而民興悌,故孟子曰,僅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孔夫子又曰;舜其大孝也與?孟子為之釋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嗩底豫,瞽嗩底豫,兩天下化。瞽嗩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孟子又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故知愛敬之心,本乎天命,保而存之,則為聖賢,汨而歿之,則為禽獸。陽明講學,提出良知。見尊長則知敬,見朋友則知信,進而移孝作忠,萬境當前,至乎其極,自無不措置咸宜也。故孝經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夫子又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居。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從世矣。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吾固有文化,尤以孝經為大道之根源,六藝之總匯。不持此也,佛家立論,又何嘗不以孝道為根苗,故佛家亦有孝子經,茲節述一二;佛問沙門;親之生子,懷抱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曰,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焦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飾澡浴,衣食教詔,禮絡師友,重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慼,親心憔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當何以報?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耳。
世尊叉曰: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美衣上服,光耀其體。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於奉命,以賽恩養,可謂孝乎?諸沙門曰.唯孝為大,莫尚乎玆。 世尊告曰:未為孝也,若親頑闇,不奉三寶,兇虐殘戾,濫竊非物,情染外色,偽辭非道,耽醉荒亂,違背正真,兇嬖若斯,子當極諫,以啟悟之。:若復未移,悲泣啼號,絕不飲食,親雖不明,必以恩愛之痛,懼子死矣。由當強忍伏心,而崇正道,若親遷志,奉佛五戒。宗門之內,即親慈子孝,夫正婦貞,九族和睦,僕使恭順,澗澤遠被,含血受恩。
十方諸佛,天龍鬼神,有道之君,忠君之臣,黎庶萬姓,無不敬愛,祐而安之。又告曰: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二親去惡愛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又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有云:上報四重南宋岳武穆王之精忠報國,尤為大孝。而佛家以孝著稱者,莫如道,以報親恩之發願也。再者吾儒自古有二十四孝之稱,惟竊以恩,下濟三塗苦,親覲大慈父,殷勤聞其諦。皆為佛門中欲修孝目蓮救母之故事矣。是以行孝之道,獨而無雙是務,為人子者,三思之,再熟慮之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8:2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廣寒仙子    177

世事紛紛養性該,絛規守法善良孩。
為民愛國人之本,願眾能知建果材。
闡:淨化人生之宗教
宗教,乃有所宗以為教者也。其起源,論者不一,有謂生於人類恐怖之心理者,有謂由於古代人不知生物與非生物之別,而遂對於萬有皆尊敬之者。蓋古代人民懾服於自然現象,而生恐怖模擬,奇異.希望之心理,遂為構成宗教之要素。雖然其說不一。但揆諸古今中外宗法杜會各教義,無形中其有穩合於國家法令制裁之精神。與甚至裨於令制裁之不及者,可斷言。吾國素有儒.道.釋.回.四教之歷史,迨至清中葉,西歐之天主 ,基督,等宗教甫入東方,天主.基督.亦以勸人為善,信奉主宰為教義,回教則有其民族風俗性之特定教義。惟儒,道,釋,三
教,對輔治社會.維繫惜人心,為啟發人性優良的精神食糧。其教無義深植東社會人心已久,藉教化以喚醒醉生夢死,實為澄本清源之道.淨化人生之正途。
何謂淨化人生?簡言之,即為自覺.覺他,發揚利益人群的啟示,消減世紛擾和人類浩劫的良濟。佛教禪宗古德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既得人身,必須淨化人生。淨化人身,尤以學到為捷徑,最重要就是;心即是佛,彿即是心。三教唯心,萬法唯識。俗稱:條條大道通羅馬。昔鳥巢禪師告白居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真佛法,白云:三歲兒童亦道得,禪師云,三歲兒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確可三味斯古。蓋佛法是世間與出世法,雖然其最終目的是出世的,但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而且是積極的,完全以自覺覺他的精神,來普渡眾生。即先
獨善其身.而後兼善天下之謂也。
宗教終極目的在於化人間為莊嚴淨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故信奉宗教並非迷信,忌存排他性,佛教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與儒家言,必稱堯舜相符。
孔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義尤為明晰,但單有救人濟世之心.而無真才實學智慧,仍不足以弘道。因無智慧,有時難免會走火入魔。欲淨化人生,人們須嚴守佛之五戒,儒之五常,人生如不殺.不盜.不邪淫.是身業的清靜。不妄言,是口業清淨,如戒酒,易不昏亂,能防患未然,以此各界得,方能靜化人生,即一切煩惱憂患,世界不斷戰爭,皆由殺、盜、淫、妄、酒,等交織而成。由不守仁.禮.義.智.信而來。只知若若強食,不知悲天憫人。故要創真正安和樂利的大同世界,只有信奉宗教,遵守各教戒條,利的大同世界.衹有枯本京妓。遵照各教戒條,切實推行.養成君子安貧樂道之風,否則患得患失,終不免如草上之風必偃,徒貽害人群.竟至蔓延而不可救藥,是人類一大悲劇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武當山真武大帝    180

紅禍橫流似虎狼,蒼生億萬在遭殃。
慧星囂擾如秦狀,遍地哀號正恐慌。
消除強暴憑八德,救急扶危勿緩長。
重振河山救赤子,複興天道古文章。
闡:八德之義
夫際此歐風美雨東漸,道德淪亡,又逢紅禍橫流,億萬蒼生塗炭,欲挽轉頹風,猶賴我儒固有文化,方能消除此橫禍。此一艱拒重任,有賴眾生同擔之,故發揚固有八德,不宜緩也,德者.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謂也。
一.孝字半老半子,言親巳老,半入土矣。兒子就是手足,以供奉扶持,三教四民,六藝九流,富貴貧賤,男女老少,那個非父母所生,爹娘所育。你身從何處而來.思念及此,爾等男女必當奉養孝敬,況百善孝為先,人能回心復孝,就是無盡妙道。
二、弟字先點為兄.從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乃最親也。上和下睦,同氣連枝,本在一身,根在一性,姊妹相親,兄弟和氣,當念同胞所生?共乳成人,兄友弟恭,姊寬妹忍,不失手足之情,家興族盛,乃地道也。
三、忠字口中一直至心也。明見天真,心中起意,出口者天。故善惡難隱,是非難瞞,心有神.神近心.不愧心,即不愧神,即不愧天,故世上無論各樣人等,如能盡心竭力.凡事不自欺,乃不失忠也。
四.信字人言而成,非凡人之言.乃立人之言也。何為立人?巳立者而欲立人之人也:立人之言.不失所以為信.人無信則不立.信為五經之指南.凡事信則得之.不信則失之,故人不可
失信也。
五.禮字示豆在地,曲身拾之也.何成拾?手合也,一手五指.兩手為拾,手合則拾,拾豆即禮.此禮之始也,禮肅三綱.以整五常.別物禮也。人若有身無禮,與禽獸何異?謙恭愻讓,無禮不敬,尊卑長幼,無禮亂序,上下內外.以禮處事.近君子遠小人.不虧禮也。
六.義字八王我也.上有八德,王道居中.在我頭上,我明首行乃義也.若能仗義疏財.神欽人仰,光前裕後.身體力行,以義為利.至大至剛.百折不回.浩然正氣.乃義也。
七.康字頭立周正,身披半鄉.雙足齊地.兩手垂肩。二緯:似井似田,左衣右襪.不寡不偏。貴在身清,不在衣冠。清白吾體,貧不濫貪.財不動心,物不愛貪.安貧樂道.為之廉八、恥字心與耳造成也,心耳最靈之物也。聽聲報於神知覺也.知覺者性也。性本善而無惡.神本靈而不昧,只因耳聽邪聲.染其心,心生私慾蔽於性,而性不明,不知羞,而神不靈.不知恥,若人不說邪言,不聽邪聲,謹守規矩,是寡恥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2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00FF]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1/25 01:00am 第 2 次編輯
中天教化真人         孫   183
陰陽含蓄慎其身,天地明於則道殷。
遵守中和成立德,聖人禮樂定詩興。
述:禮樂之道義
夫禮者,殊事合敬者也,至則不爭。樂者,異文合愛者也,至則無忍。故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於是天地之事,皆與人相應。是故 孔子以德為教,於孝悌忠恕等,而特重禮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所謂樂者敦和,率性而從天。禮者辦宜.居鬼而從地。如今之周禮講制度者也。儀禮文者也。二者皆所以節制人之行事,使合理而不背人之本性,則所謂節民心也。樂之用所以宜解鬱結,動盪血脈,使順理而調和。故曰:和民聲。這些者亦是完成全人格不可缺之德。
禮制於外,樂和於內,內外相維,與忠恕二德,遙相應和。故 孔子立教曰:興與詩,立於禮,成於樂,蓋以大樂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紀曰,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攻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孝經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栘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勿皆別。是以復為天地之初心,裡.樂乃復人之本性,而合乎天地之法則者也。故 孔子以悲天憫人之心,定以禮樂倡導是行,以期救世挽回世道人心,蓋里與樂較化功用,所謂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30:15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理天仁德真君     蔣     185

日常養性存心誠,貫一執中儒禮成。
明智行仁勇猛進,良知道德浩然行。
述:三達德之道義
夫智仁勇者,三達德也。乃天下古今所行人道之理。蓋以智,人人涵修性命,倫語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庸曰;鶴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大學曰;致知格物,深明事務之理,窮究其極。格其心物所生,戒貪嗔痴愛妄,為之智慧,是以明其明德即本性也。
所謂 孔夫子有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喻矩。然我一人性體靈明,智者,明於事,以達道之良知,故不惑也。仁者,人人一視同仁。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以仁立德,為之博愛仁慈也。
程子曰:觀雞讎知仁,又曰:若失至仁,則天地合為一身。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謂仁者樂天知命,內省不疚,以達德之良心,故不憂也。勇者,人人切磋琢磨,不偏不依,不枉不狷,良心,故能無過,無不及,極剛健而高明,嚴密敬慎,武毅剛正,秉天地之至公,為之勇猛精進,養乾坤之浩然正氣。所謂勇者折衝禦悔,以達誠之良能,故不懼也,皆三德不可缺一,缺一不能圓整也。是以實行德性,惟有誠心。智仁勇和忠誠,合併知行合一,才能成功。
故子思子所述, 孔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夫今時為學,讀而不悟,物潮枉廢失之也。吾曰: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必具高遠之聰明濬智,人要宏博、明理、仁愛,才能觀物理之無窮。事象日新,必永遠學習,不可中止。故曰;學無止境。
天地無私,物我同在, 人道莫大於博愛,教不倦.即博愛循序之實踐,所以為仁也。人能具民胞物與之仁心,運廣大精徹之智慧,以立身行事。則發剛毅,勇亦隨之,三德全備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30:5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南宮太乙星君    柳    187

  真傳道統繼延綿,混沌無為靜寂然。
  三教本來同一脈,性修至德大羅仙。
   述:聖道之沿。
   何為法天象地之道。人奉天賦之性,而為萬物之靈,應明法天象地之道。天可法乎?天本無極,靜體難見,以大地坤元之靜而推之。河山圖,以顯黃中通理。地可象乎?可見而知,君子素位而行,不改其樂,美在其中。能靜能應,動而能化。洛出蓄,以顯其變。故聖人靜則象地,寂然不動,立無極之大體。動則法天,感而遂通,達太極之大用。法天象地,聖人則之。
       何為聖道?起於何時?有如何的沿革?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本源,起於道,未有天地先有道,將道之本體,分為十二段,以地支十二代之。說明天地生滅之秩序。天開於子會,而沒於戌會。地闢於丑會,而沒於酉會。人類生於寅會,而沒於申會。當寅會生人之初,性本善。天生人,其權在天,無道可言。道降中天,人生人,其權在人。伏義氏首出,仰觀俯察,如天地之運行,為聖道降世開山之始祖。繼則神農,軒轅.嗣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接衍道統。道在整,大運曰青陽。迨至幽.厲.無道。為一大變局,道在分,大運曰紅陽。分為三教, 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 孔子,闕里傳猶龍之歎。西化胡王,面關現紫氣之瑞,關尹子強留作書,註道德經五千言,開道教之摘脈。 孔子生於尼山,設教於杏壇,刪詩書.定禮樂,教化萬代。闡永久不變之真理,立萬世不變之定論。門徒三十,開儒教之摘脈。
孔子傳曾子,而子思傳孟子,道傳一脈。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歷秦.晉、隋.唐.實無造此域者。迫至炎宋,文運漸開,五星聚奎,希夷首出,濂洛接踵。周.程,張.朱.相繼而起,其儒賴以倡明。然運不相逢,究未繼績道統,良以孟子時,天運業經盤轉印度,釋教接衍,所以宋儒雖然輩出,不過闡揚道旨而已矣。 釋迦牟尼,度大弟子迦葉開佛教之滴脈,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真機復還於中國,故曰老水還潮,達摩初祖,神光二祖僧燦三祖,道信四祖,宏忍五祖,慧能六祖,道轉火宅,衣缽失傳,故有南頓北漸之稱,古往今來真宗失傳。但儒雖以五常為本,佛以三寶為根。世人竟三心難了,三寶不歸,五蘊難空,繼而五教興起,分門別戶,天時末後旁歧雜理,日又紛張,真理天道,聖學真傳,盡將湮沒,教道益遠,人性愈昧。今時白陽,上天慈憫恩施金線,不惜秘寶。今乃普度收圓之期,五教之真詮齊漏,有志欲修者,皆許得聞道。悟者一超直入,則聖佛之地位可期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15:32:1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8B008B]太白星君      李      190

  觀天學道煉心田,性命雙修玄叉玄。
  內聖外王行道紀,神仙法度自天然。
   述:古聖帝王學天成道
       蒼蒼者天,是故伏羲,一畫開天,有日月之明。黃帝,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堯帝;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文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孔子,千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子思: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孟子,盡其心,如其性,如其性,則如天。存其心,奉其性,所以事天也。明乎天之道,即知地之道,人亦在其中矣。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追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吾人眼之所見不廣,耳之所聞不遠,何能洞達天道之玄微哉。必也,憑心靈之妙悟而得之。
       吾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物事之繁,是故人為萬物之靈長。天地不果是因人之需,天以覆幬生人。地以載物利人。天為陽,過剛則窮,地為陰,陰盛則爭,惟則天地者人也。
      以大言之,天地 日月.運行於其間,無積無滯,盈虛消長,而不失其時。陰陽變化,寒暑往來,風雲雷雨,起滅無常。此皆天地之常情,陰陽之動靜。惟天道無為而無不為,視之而忽見,聽之而忽聞。是故聖人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 心深微,而無所不觀。古有堯天舜日之稱,女渦鍊五色石補天之傳,於今末世,再無其人已乎?  孔子嘆曰:道其不行矣夫。故今有天翻地覆之災,水火風之劫,螟煌瘟疫之禍,層見疊出,皆為人之大本不立,大孝不行,有以招罹使世上困厄。  
                而今浩劫將臨,人將奈何?速謀行大孝,躲避雲城,以求上天恕饒回心改過之人,其他別無上策呀!故能契自然之理,執天之行,應無所執其他也。不執之以乎?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照自然之性。天道好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聖人效法於天,淡然無欲,清虛自守,為而不恃,生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如天之道,知人之學,可謂盡矣。   
  

待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20:41:5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8B8B]阿羅難菩薩            193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設真心。
四季循環不歇留,一生幾載可深修。
時光重貴能知盡,白髮老翁告尾休。
述:忍辱與精進
忍辱乃以慈悲心為根本之修奉工夫。分而言之,忍,乃能忍之心,辱.乃所思之境。在修道之過程中,有順逆之境遇。逢逆境,固然要能忍,才不會起瞋心。遇順境,亦要忍之。蓋一般人處在榮華富青之順境中,鮮有不生沉迷驕矜之心。學道之人,如有忍之修奉,逢此順境,便能忍之。就不會沉迷,不生驕矜之心下
。忍逆境固然很難,忍順境亦非易事,故需不斷的修習。世人之所以不能忍受被人恥辱之逆境,完全是由於內心之瞋罣心在作祟。瞋罣愈盛,脾氣愈大。故 釋尊在世時,常教瞋心重,脾氣大之弟子,修習慈悲觀,即所謂:多瞋眾生慈悲觀。佛經言忍有二;一謂耐怨害忍。乃有情界殺傷罵咒等,種種迫害阻難,如被人惡罵或毀謗等屬之。另一謂安受苦忍。乃自然界風雨寒熱等種種艱難困苦。如風災.水災.旱災.地震.等等。眾生之一切,皆業報因果,個人之遭遇,乃自作自受的別業別報。
公象之災難屬於共作共受之共業共報。明白此理,對於一切恥辱與災難,可以泰然處之,安泰受之。又自然界之災難,即屬共作共愛之其業共報。要避免或減少這種災難,則必須公眾人士共同行善,同造善的共業,才可共愛好的共報。故除了消極地淨化自己以外,還要積極地去做利他之工作,喚起群眾共同向善向上努力。此乃從忍辱的悲行中,去完成自利利他之功德。忍辱之道,說來容易,實踐則難。而所謂修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持之有恆,方能於橫逆時處之泰然。忍辱是抑制起瞋心之不二法門。強毅的忍力,不但可以成就世間的大事業,就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無不靠它完成。 釋尊曾言:世間最有力者,為能行忍辱之人。
故知忍辱絕不是屈服於惡勢力下的一般儒夫行為。更不是含限於心而不敢怒形於色的無力反抗。而是通過了緣起的真理,以慈悲心為.基礎,不懷怨恨,不存報復,甚至是以德報怨的偉大胸襟。精進,乃是做事,修行克抵於成的勇氣與毅力,純一無雜調之精,勇往直前誦之進。一切事業之舉辦,大道之進修,德行之實踐,在在都需要精進。凡事無不勞而獲的。有耕耘就有收穫。心中常有是念,精進之心自然就會生起。諸真教人精進,包括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
四十二章經有云:修習大道之人,要行三種精進 一,披甲精進。巧言修行者,如將軍上戰場 一人要與萬人戰,故要掛。鎧出陣。修行之人心中之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是敵人.故要有披甲上陣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畏一切,才能制敵取勝。
二,攝善法精進。繼披甲精進斷除了煩惱之後,按著還要完成善法,修習善法,不宜過急或過緩,要以適可為止。三,利樂有情精進。巧言修道者,除淨化自己外,還要發大慈悲心,救度象生,但眾生無量無數,如不增進,何能度之?故要利樂有情,必須精進不懈人生的生命,只在極短的呼吸之間。為人應有時乎時乎不再來之警惕,當努力增進去修行。
總之。忍辱是消極的忍受困難,精進是積極的勇往直前。修道,是一大事業,須抱最大的堅忍,去克服困難,以大無畏的精神,堅定不移的前進。即勇於改過,也勇於從善,始能直達遠大而正確的至善境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4:22 PM , Processed in 0.0217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