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三兄弟 [抗战中的晋绥军。不过图中的晋绥军是为了拍电影才有以上装备的,实际上无论阎锡山还是傅作义都很穷,部队的装备都没这么好。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打太原的时候,来增援阎锡山的西北军黄樵松所部一人一身雨衣,这就让晋绥军羡慕得不得了。]
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兄弟几个都在军中,而且个个作到将军的,这种事儿却不算太多;而且在仅有的几例中,当了将军的兄弟们还往往因信仰不同而不在同一个阵营,比如廖运泽、廖运周、廖运升三兄弟算是一例。——当然,这三位最后先后都到了共产党一边,总算殊途同归;可是邱清泉、邱清华两兄弟则是至死各为其主。
在傅作义系统中,傅的两个侄子也都做到高级军官,但这两位在军中却是默默无名,难称战将。这就是他兄长傅作仁的儿子:傅璞和傅琪。
傅家一直有培养子弟在军商两界各自发展的传统,比如傅作义从军,其兄傅作仁就在西安从商,兄弟二人两不耽误。开始,大少爷傅璞也是沿着这个路线被培养从军的,他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可惜蒋百里将军说过,中国从日本学了两样东西危害极大,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陆军。所以傅大少爷虽然也算是留洋出身,却不能说是好军人,染了一身嫖、赌、毒,只能在傅军中挂个虚职,后来干脆把傅家货行里的卡车开到新疆卖钱换烟土——这一点让崇尚清廉的傅作义十分不满!因此傅大少爷后期基本上半脱离家族和傅作义部。但是,到了绥远起义时,傅大少爷居然也以将级军官列在起义将领名单上——官居“少将督导”。
因为看到傅璞不成器,二少爷傅琪无奈也被培养成军方的预备接班人。傅琪是成都陆军大学毕业,但是在国民党大溃败时年纪尚轻,没赶上打仗。绥远起义时,傅琪是上校军衔,因傅作义当时对解放军政策尚不明瞭,因此没有将二侄子傅琪列入起义的高级军官中,于是傅琪成了傅家藏在军中的一张底牌。不过,傅琪的确是不错的军人,后来在解放军中干得很好,经历解放后各项运动,最终彻底成为“革命好干部”,80年代以解放军正团级退职。
真正在傅军中可称为“一门将星”的例子,那是“七路半将军”中的所谓“袁氏三雄”——袁庆曾、袁庆荣、袁庆和。这三人都是傅作义手下的战将,有摧城拔寨之功。袁庆曾、袁庆荣都做到中将,袁庆和差一点,也做到少将。——顺便说一下,傅作义部起家于山西,所以 “老西儿”多,但这三位都是我们河北老乡(得意一下)!袁氏三兄弟能作到各自的位置,并不是靠着关系或者籍贯,而是真正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傅作义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这一点倒是比阎锡山开明多了。
三兄弟中的大哥袁庆曾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傅老总的同学,在傅作义系统中资格很老,守涿州时候就跟着傅老总作到上校了,是傅作义进攻涿州时的先遣团团长,傅作义部在涿州被包围后,袁庆曾又担任防守司令。傅作义守涿州守出了名,袁庆曾功不可没。
北伐胜利后,傅作义坐镇天津市,手下将领不免鸡犬升天,这时候傅作义便感慨“军人不能有钱,有钱就不会打仗”!——他这样说是有眼光的,傅的副军长曾延毅就是一例。在涿州守城的时候,此人要勇有勇、要谋有谋,曾经巧妙指挥,用灌烟法大破张学良的地道战。
当时张学良少爷打仗,用地道攻涿州城,准备下暗青子把涿州的北门给崩了,在没崩之前先弄了一帮记者,准备拍摄破城的镜头。结果那边一比划,傅作义的兵觉得不对了——那时候胶卷多贵啊,你没事弄那么多人拍我城门干吗?立马报告到曾延毅那里,曾延毅马上就猜出了少帅的用意,于是......
这还是好的呢!只不过是小张的脸面不太好看,此后少帅痴心不改,在放毒气攻城的时候又把一帮记者拉出来。这回傅作义没办法了,谁知道刚一开始放毒气,风向就变了,于是毒气直奔少帅和记者而来......这回就不仅是丢人了,如果不是跑得快,那是要出人命的!——傅作义守涿州一战成名,也得亏少帅成全呢。
可是到了抗战时期守太原的时候,那个在守涿州时威震四方的曾延毅却率先逃跑,曾之所以会蜕变到这个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天津警察局长任上发了横财,于是再也不愿意打硬仗了。
在傅作义坐镇天津期间,傅的部下中只有袁庆曾依然清廉自守,因此为傅所看重。从这份廉洁上,傅作义发现袁庆曾不但善于治军,而且能够做好地方官,于是培养袁庆曾由军入政。袁果然不负众望,后作到绥远民政厅长,成为傅作义军的后方栋梁。不过,虽然袁庆曾主政地方,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军事。“七七事变”后,傅作义率部南下忻口,袁庆曾担任绥远民军总指挥,本来是准备让他负责看家的,但是忻口一打,就与日军打成了绞肉机,由不得袁庆曾手下四五个团在绥远置身事外,于是不断派兵增援之下,绥远民军最终都调到山西,上了前线。
忻口一战之后,在傅作义部退到太原时,袁庆曾又重操旧业担任太原城防司令,是和傅作义一起打到最后才撤出的将领之一。后来傅作义指挥第八战区时,袁庆曾担任第八战区中将总参议,此后他就从政多于从军,不再在一线领兵了。1949年北平起义后,袁担任北京市政府参事等职务,于1977年病逝。
如果说老大袁庆曾由于资格老而在军中深孚众望,老二袁庆荣则是因为英勇善战而为傅作义所赏识了。
要说在傅作义系统的将领中,和日军交过手的不在少数,可既打过日军、又打过美军的则只有袁庆荣等少数几人。绥远解放以后,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董其武任司令员),袁担任该兵团第69军副军长,随董其武率军抗美援朝。
有趣的是,傅作义手下两个中将警备司令袁庆荣、陈长捷都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被俘,陈长捷一直蹲大牢,出狱以后也很不如意;袁庆荣却因为“北平协议”被释放,随即赴绥远参加“绥远起义”,然后继续带兵,国共两党通吃。——命运如此不同,难怪陈长捷后来一直不满了。
在袁氏三兄弟中,袁庆荣官职最高,打的仗也最多,此人作战奋不顾身,素以“身先士卒”著称。在绥远、太原、包头,凡属傅作义部打过的恶战,他都屡屡担任战场指挥官,在百灵庙和五原两次和日军的激战中曾经负伤,尤其是五原之战,袁庆荣率第32师担任主攻,负伤不下火线,终于全歼日军,克复五原。经此一战,袁庆荣获“云麾勋章”。
袁庆荣虽然能打,但是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在第105军中将军长任上,他随孙兰峰守张家口,第35军被歼灭在新保安后,傅作义料大势已去,命令孙兰峰从张家口突围。孙根据掌握的情报,试图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突围,先以两个骑兵旅向东南打,做出去北平的假象,主力则向西北突围去商都,然后与绥远的董其武会合。
按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孙的突围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泄漏。
关于这个泄漏计划的问题,究竟是谁从中起了作用?至今是一个谜!有人说是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传递的情报;但另一种说法云,傅作义当时对自己这个女儿已经有所警觉,所以军事方面的事,傅冬无从知晓,她所能传递的大多是和傅作义的生活有关的内容:比如在第35军被歼后,解放军中曾流传傅作义气得“咬扫帚”,这一说法实际上就是傅冬所传递的“傅作义撕扫帚”之误传。所以,真正可能提供孙兰峰突围计划的,可能是傅作义军中的另一个共产党员康保安。
总之,在孙兰峰突围这一仗打响后,“击西”的傅军主力第105军很快就陷入重围,被压在一条大山沟里动弹不得。而孙兰峰和袁庆荣发现围攻自己的不但有华北野战军的杨成武,而且还有东北野战军的部队!事实上,孙兰峰他们选定的突围路线,确实是杨成武部原来设防的漏洞,因为杨成武兵力不足,所以不可能处处设防。但在孙兰峰、袁庆荣突围前,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两个纵队已经兼程赶来,堵住了漏洞。——在这种形势下,袁庆荣遂指挥第105军试图打回张家口,不过此时袁庆荣已经难以掌握部队了。
这时担任“声东”任务的傅部骑兵旅发现情况不对,匆忙赶回,经过张汉三、陈秉义两员悍将拼死冲杀,总算将兵团司令孙兰峰送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杀出去的时候,孙兰峰和骑兵部队都打散了,身边只剩少数卫兵和向导)。
由于袁庆荣当时担任突围行动总指挥,在一线指挥,因此孙兰峰突围的时候,袁不知消息,等到他想突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就好像在绝壁上攀援求生,结果滚下山谷时,却发现解放军已经在下面等着他。——这位中将军长此时已经是光杆司令,于是成了俘虏,还被送到西便门和在天津战役中被俘的陈长捷等人作过邻居。
好在傅老总恋旧,而袁庆荣也颇有心计,他在俘虏营专心看书、“沉默是金”,于是“北平协定”中点名把他从战俘营中送到绥远,作为“东归干部”参加起义,这才让袁庆荣以此立功,摆脱了困境,从俘虏一变成了起义将领。
共产党方面对他比较宽大,可能是认为他就是一个善于打仗的高级军官,谈不上什么“反动思想”吧。至于陈长捷就凄惨了些,由于他被俘以后从共产党骂到傅作义,一个好人也没有,因此傅作义虽也曾想帮他解套,但就凭陈长捷这个态度,解放军这边就难以通过,结果这一拖就“过这个村,没这个店”了。
虽然袁庆荣打起仗来是拼命三郎,在傅军中却是有名的美男子,当时国民党中央社曾经报道傅作义部将领:“要說軍容最整齊最有威嚴,那要算董司令官(董其武),但講起少年英俊來,就要說袁軍長(袁庆荣)了。”袁为人沉默寡言,喜欢看书,说起来倒是很有儒将之风呢。
袁庆荣1989年在河北河间老家去世,生前曾长期担任河北省政协常委、委员。
袁庆和是三兄弟中军衔最低的(少将),这应该说是傅老总误他。虽然袁庆和是黄埔军校十期生,军事素养很好,但傅老总认为庆曾从政、庆荣带兵,所以有意培养庆和成为“参谋型军官”,以便三兄弟各有所长,又不会因为在同一领域而引起其他将领的注目嫉妒。——袁庆和的确是不错的参谋人才,不负众望,后来作到兵团参谋长,但由于“参谋”这个职位局限,造成他升官不快,既不及大哥庆曾,也不及三弟庆荣。
不过,袁庆和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在解放后,因为他军事理论出色被聘任为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的教员(傅部另一员将领、“重建第35军”时的军长朱大纯也一同被聘),并担任研究员组组长。想想袁庆和自己的军衔虽然最高只作到少将,教的学生却都是共产党解放军的中将、少将,这份能耐和机遇却不是其他两个兄弟所能望尘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期间还有一名姓袁的军事将领叫做袁庆恩,在东北军中担任过旅长,他是抗日义勇军邓铁梅部的爱国将领。当时看到此名,萨曾经以为他也和“七路半将领”中的袁氏三兄弟也有关系,但经过查证,这四人虽然名字相似,但袁庆恩此人却不是袁氏三兄弟的亲属。——袁庆恩是大明督师袁崇焕之后,其父袁寿山在抵抗沙俄入侵东北的战斗中殉国。
这一篇和前面每篇一位不同,一次就讲了仨......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1-5-26 10:34 P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