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原文的注释第二条充实了一下,欢迎补充:
“藩属”包括“藩部”和“属国”两部分。
藩部是中国的一部分,其疆域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其行政系统归中央政府管辖,其内部事务纯属中国内政:
01.黑龙江布特哈八旗(即黑龙江打牲部落,包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今黑龙江中上游流域以及嫩江流域地区)
02.内蒙古(东为漠南蒙古,西为河套厄鲁特蒙古)
03.外蒙古(大部为漠北蒙古,西北为唐努乌梁海,西为科布多)
04.青海(北为青海蒙古,南为玉树等四十土司)
05.西藏(喀木、前藏、后藏、阿里)
06.新疆(北为漠西厄鲁特蒙古,南为回部)
属国的领土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它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它们同中国保持着一种从属的关系。根据《大清会典》所列属国表,鸦片战争前清代中国的属国有19个(实为21个):
01.朝鲜(Chosǒn):今南、北朝鲜。
02.琉球(Ryukyu):今琉球群岛。
03.安南(An Nam):今越南以及老挝一部
04.南掌(Lâansâang):今老挝北部。
05.暹罗(Sayam):今泰国以及老挝一部、柬埔寨一部、缅甸一部、马来西亚一部。
06.缅甸(Burma):今缅甸以及印度阿萨姆邦。
07.苏禄(Sulu):今菲律宾苏禄群岛(Sulu Archipelago)。
08.廓尔喀(Gurkha):今尼泊尔以及印度一部。
09.右部哈萨克(Great Kazakh):即大玉兹(Ulı jüz)又称乌拉玉兹、乌鲁玉兹或古玉兹,汉译作“大帐哈萨克”,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阿亚古兹河、楚河、塔拉斯河(七河)流域一带。
10.左部哈萨克(Middle Kazakh):即中玉兹(Orta jüz),又称鄂尔图玉兹或奥尔塔玉兹,汉译作“中帐哈萨克”,哈萨克汗国势力最大的部分,今哈萨克斯坦中部哈萨克丘陵一带,北至鄂木斯克,西至咸海,东至阿尔泰山的塔尔巴哈台与额尔齐斯河,南至锡尔河。
11.东部布鲁特(Burut):先秦之鬲昆(Kirkün/Kirgün,Kirkut/Kirgut,Kirkur/Kirkor/Kirgur),两汉之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之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之黠戛斯(Kyrkyz),五代十国、辽、宋、金之纥里迄斯,元代之吉利吉斯等。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东部布鲁特”,即右翼布鲁特,共五部落,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塔拉斯河上游、楚河上游和伊塞克湖一带。
12.西部布鲁特(Burut):先秦之鬲昆(Kirkün/Kirgün,Kirkut/Kirgut,Kirkur/Kirkor/Kirgur),两汉之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之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之黠戛斯(Kyrkyz),五代十国、辽、宋、金之纥里迄斯,元代之吉利吉斯等。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西部布鲁特”,即左翼布鲁特,共十五部落,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以及塔吉克斯坦北部,西部延伸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
13.安集延(Andijo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安集延州安集延(Andijon)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4.那木干(Namanga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曼干州纳曼干(Namangan)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5.塔什干(Toshkent):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三国之西域粟特人者舌、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塔什干州塔什干(Toshkent)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6.玛尔噶朗(Marg'ilon ):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州马尔吉兰(Marg'ilon )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7.浩罕(Qo'qo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即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以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州浩罕(Qo'qon)及周边地区为都城,以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Frag'ona Vodiys)为基本领土,后扩张至哈萨克南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18.坎巨提(Kanjut):又译作乾竺特、謙珠特、喀楚特、又译作棍杂(Hunza,今译作“罕萨”),今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包括今阿富汗瓦罕走廊和叶尔羌河谷的大、小帕米尔地区。都城在罕萨河谷的巴勒提特(Baltit),今名卡里马巴德(Karimabad),在罕萨河(Hunza River)北岸。东南毗邻巴尔蒂斯坦(巴勒提,Baltiyul),南毗邻吉尔吉特(Gilgit,即博罗尔,Burusho),北部毗邻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巴达克山,Badakhshan)。
19.博罗尔(Burusho):即唐代之小勃律(Burusho),今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以及周边地区,东部毗邻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即巴勒提,Baltiyul)北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即坎巨提,Kanjut)和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即巴达克山,Badakhshan)。
20.巴达克山(Badakhshan):相当于今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以及周边地区,南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即坎巨提,Kanjut)。
21.爱乌罕(Afghanistan):今阿富汗大部。
另有未列入《大清会典》的属国:
22.西部哈萨克(Little Kazakh):即小玉兹(Kişi jüz),又称基希玉兹、奇齐克玉兹,又写作“奇齐玉斯”,汉译作“小帐哈萨克”,又称阿尔希斡耳朵,今哈萨克斯坦西北部西哈萨克斯坦州(West Kazakhstan Province)至库班河(Kuban River)、乌拉尔河(Ural River)、萨马拉(Samara)、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一带。
23.布哈尔(Buxoro):即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今中亚锡尔河( Syrdar'ya,即中国《新唐书》之“药杀水”、“真珠河”、“质河”)上游、阿姆河(Amudar'ya,即中国《史记》、《汉书》之“妫水”,《北史》之“乌许水”,《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之“乌浒水”,《元史》之“暗木河”,《明史》之“阿木河”)上游和泽拉夫尚河(Zarafshon)-卡什卡达里亚河(Kashkadar'ya)之间的地区,即中亚河中地区东端,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土库曼斯坦东北部、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阿富汗北部,都城原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撒马尔罕(Samarqand,汉代之西域康居,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康国),1561年迁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布哈拉(Buxoro,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安国)。
24.基华(Xiva):又称乌尔根齐(Gurganch,《元史》译作“玉龙杰赤”),即希瓦汗国(Xiva Xonligi),今中亚阿姆河下游地区,即中亚河中地区西端,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西北部以及土库曼斯坦北部,都城原位于今土库曼斯坦西北部的库尼亚-乌尔根奇(Konya-Urgench,即《元史》所称之花剌子模国旧都玉龙杰赤),1619年迁至今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Xiva)。
25.巴勒提(Baltiyul):即唐代之大勃律(Bruzha),今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及周边地区,西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即博罗尔,Burusho),东南毗邻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Ladakh)。
26.拉达克(Ladakh):从属于西藏地方,今印控克什米尔东南部,西北毗邻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即巴勒提,Baltiyul)。
27.哲孟雄(Dremojong):从属于西藏地方,今印度锡金(Sikkim)邦以及印度西孟加拉(West Bangla)邦一部。
28.布鲁克巴(Brug-pa):从属于西藏地方,今不丹(Bhutan)以及印度西孟加拉(West Bangla)邦一部。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3-1-30 12:29 A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