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fiend

论国际斗争中的战争边缘政策ZT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25 23: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南亚、西南亚

这里的国家分陆海两类,其经济形态各异,版图大小不同,但其经济对西方整体性的依附版图呈现围绕中国的欧洲式的“对称性破碎”却是其共同特征。这两大特征是历史的产物,前者打断了这些国家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进程,后者则使之相互牵制。比如,在中南半岛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的相互牵制;在印度半岛有印度和北面的巴基斯坦及南面的斯里兰卡的相互牵制;在中亚有中亚五国之间以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相互牵制等;在南海则有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之间的相互牵制等。这些牵制关系大大降低了这些地区整体合力。

亚洲地缘政治的对称性即中国主体板块与其破碎的周边不对称共存的特点,并不是欧洲列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它们希望的是亚洲出现欧洲那样从中心到外围的全面对称型破碎,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板块的不对称型破碎。这样的多国版图与中国不对称共存特征对亚洲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周边镶嵌的这些碎片小国,保护性地将当时还处于弱势的中国与西方列强屏隔开来,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犹如避雷针将中国屏蔽于西方强犯之外,这有利于中国积蓄力量再次崛起。

第二,中国周边存在碎片化国家,这既减少了西方殖民统治的成本,也减少了中国在这一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成本。

第三,它也因其难以整合的破碎性而更增加了西方遏制中国的成本,这种成本增加的幅度与参与遏制中国的地区对称型破碎化的程度成正比。——20世纪50年代美国战略思想家李普曼认识到这一点,针对当时美国全面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政策,他明确指出:

这种企图用边缘国家筑成“攻不破的藩篱”来“遏制”苏联的政策,还有更不利之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边缘国家都是弱国。而弱小的盟国并不是资本,它们是负担。为了支撑和维持它们,需要分散我们的力量,花费我们的金钱和信誉。这些弱国是容易受侵害的。而为保护它们所花的气力丝毫也无助于我们决定或者解决主要冲突。【62】

我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个新的联合阵线其实是联合不起来的。这个边缘地带没有成为抵御苏联力量的攻不破的藩篱,而却是一锅沸腾内争的稀粥。【63】

乔治·凯南是美国遏制战略最初的倡导者,可他在20世纪80年代也认识到美国并非无所不能,他在一次讲演中,“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身份告诫年青的一代:

我们的国力还是有限的;为争取自由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我们要承认世界上有些问题我们是没有本领解决的,我们深深卷入其中既无益也于事无补;地球其他地区的难题只好在没有我们插手的情况下让人家自己去解决。【64】

对称型破碎地区易于由大国牵头串联,但要想整合起来需要的几乎就是无限透支的资源。这似乎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即破碎地带——比如欧洲、中东、东南亚等——的国家整合需要更大的资源,这个规律性现象符合合力计算的一般原理: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其矢量相交的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

这样一个主要由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制造的地缘政治布局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这些破碎国家经济的依附性和政治的破碎性弱化了其抵抗西方霸权主义的力量,但也同比地增大了中国在近代反殖和当代反霸的政治风险;另一面,它也大大增加了西方列强为了孤立和封锁中国整合这一地区力量的难度。

这样的对称性破碎现象及其互动规律在东南亚和西南亚,尤其在这两大地区毗邻中国的区域表现得也较为充分。在这些地区的碎片国家根本无力形成与中国长期对抗的力量,因而它们迫切需要借助外来力量以提升自身的分量,从而也使西方比较容易将这些国家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什么“C型”或“O型”包围链条,同样也由于它的对称型破碎的特点使它们和西方国家两方谁也拿不出太多资源以回报对方,而那些有能力拉起包围链条的大国没有足够财力来长期“维修”这根链条。比如,巴基斯坦曾是美国拼凑起的《巴格达条约》中的国家,1971年年底第三次印巴冲突时,美国无力担当起保护巴基斯坦的责任,当时美国的表现反不如中国仗义”【65】,为此巴基斯坦退出《巴格达条约》反成了中国的“铁哥们”。

与美国在亚洲的处境不同,中国在亚洲的地缘政治——与对称型破碎的欧洲版图相比——位势有更强的自主性只要中国的主体板块地位不变,亚洲以中国为主动力的独立发展路线就不会为外来力量所破坏,而维护中国在亚洲的主体地位是保持亚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竞争优势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是亚洲的重心”【66】,从这个意义上说,亚洲问题即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亦即亚洲问题。

当年欧洲列强为了达到长期殖民的目的,人为地打断了亚洲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并通过制造一些领土纠纷肢解了亚洲地区的整体性。但在它们被赶出亚洲后,又无奈地看到在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个不利于西方却有利于亚洲稳定的以中国为主体板块的地缘政治形势——这种形势使中国近邻地区避免了欧洲那种因多国对称性力量(矢量)长期对冲而消解其整体合力的历史悲剧,并使亚洲国家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获得亚洲主体国家即中国的有力支持。作为辩证的结果,这些对称型破碎的亚洲国家也为中国分解了来自西方的压力。正是由于这种双向互动,亚洲国家才得以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驱逐出亚洲并使亚洲在世界各洲间获得相当的竞争优势。

勿庸讳言,亚洲地缘政治的“不对称”特性有利于西方诸大国的操纵,但由于地理空间距离遥远和中国主体板块的就近存在,西方操纵这些国家的深度是非常有限的。只要中国周边国家的和平格局不出现大变化,亚洲国家对中国的需求及由此产生的外交倾斜,不管从空间还是时间来看,都要大于远在天边”的西方诸国。

需要指出的是,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自身版图的破碎性对其国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它处四战之地且在东亚强国的包围之中,其松散岛屿构成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它所持有的“马六甲海三个共管国之一”的诱人身份使其国防极其脆弱并面临巨大的压力,它因此要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更需要远交大国以获得帮助,其外交政策亦不会轻易跟随东南亚其他国家。对此特点,中国应有予以充分的关注。

天堂很远,中国却很近”,这是越南原国防部长范文茶对这种关系所做的比较形象又比较到位的概括【67】。只要中国外交政策不要出现那种“渊驱鱼、为丛驱雀”式的失误,西方国家利用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与中国邻近的国家以围堵中国的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5 23:5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和伊朗

如果说东南亚国家是一种对称型碎片化且无重心的存在,那么南亚的印度和西亚的伊朗具有地区重心的特点。

与中国类似,印度——尽管在较低级别(即地区级别)上——也是被破碎的南亚国家群落所包嵌的国家,这些国家与印度呈不对称性共存状态。但与中国根本不同的是,印度大版图下包裹的只是一个“个大肾虚”即内部社会结构已被完全碎化因此不能有效担当洲际大国责任的国家。

印度国家大版图是英国人根据其控制印度洋的战略需要有意识保留下来的。英国人在其制海权的实践中明白:绝对的制海权是以绝对制陆权为依托的。为了长期控制印度洋,英国人在占领印度后便尽可能地扩张印度的领土边界;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英国人又用一切手段将印度内部自生型的结构予以碎化,使之变为对称相互掣肘因而必须对外依附的结构。

自1939年始,英国将其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而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却被分为约600多个——这几乎是法国黎塞留【68】肢解德国以保障法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手法的再版。据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提供的材料:“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69】。这种土邦在英国的严密监督下存在着,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英王统治下的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印度版图外观完整而内部破碎的地缘政治结构保证了英国统治地位的稳固。而这种内部破碎又是英国人统治印度的前提,正如英国人统治印度是控制印度洋的前提一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英国人对印度的碎化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最终表现在对印度人的自觉精神和自主意识的摧毁。在印度
英国在无情镇压印度民族反抗的同时刻意扶持甘地思想中的“非暴力不合作”意识。英国人将甘地塑造为印度精神的“圣雄”。甘地不主张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暴力抵抗——与中国的清末武训【70】的主张相似,这样就彻底抹杀了印度人民的革命意识,使印度文化染上了“告别革命”的色彩。而没有“革命”,印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改造和管理。关于这一点,1943年11月8日,就在德黑兰第一次会议“前一个小时”,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一段对话说得很明白:

罗斯福表示,最好不和丘吉尔谈印度问题,因为他罗斯福知道,丘吉尔对印度问题没有任何主意。丘吉尔认为,这个问题可留到战争结束以后解决。

斯大林说,印度是丘吉尔的一个病灶。

罗斯福同意这一点,但他认为,英国必须在印度采取某种行动。

罗斯福说,他希望同斯大林随便谈谈印度问题。随后他对斯大林提出一个让今天美国“民主制度”的粉丝们想不到的建议——他认为,议会制政体对印度是不适合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印度创立某种类似苏维埃的制度,从下面开始,而不是从上面开始,也许这个就是苏维埃制度。

斯大林答,从下面开始”,这意味着走革命道路

罗斯福说,关于印度,局外人比那些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的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斯大林说,当然,局外人能比较客观地观察事物。
【71】

斯大林抓住了印度历史中“告别革命”的软肋!

英国人在印度推广的甘地学说中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使印度人失去了革命和反抗意识,对入侵者失去了民族自卫的意识,使印度人最终失掉了民族独立的灵魂,而失去了独立的灵魂,印度也就失去了一切。马克思说:“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72】;马克思还说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73】

英国人不仅摧毁了印度人的反抗精神,更为重要的,他们还摧毁了能让印度人重新整合为统一民族的工业基础。我们知道,英国是以纺织工业起家的国家,初期更是以非常残酷的手段确保工业技术立国【74】。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当印度纺织品质量高于英国同种产品时,政府明令禁止人民使用印度的丝织品和印花布,出卖或贮藏这些印度商品者要被处以罚金。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后,凭借近代大机器工业和产品的低廉价格,整个地将技术水平原本高于英国的印度纺织技术以及建立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印度纺织业摧毁。马克思不无感慨地说:

曾经产生了无数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欧洲从很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贵金属去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原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里的必要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最低阶级中的那些几乎是裸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坠,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臂镯和脚镯,而金银的神像在普通的家庭中都可以看到。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2。在 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400万码。但是在同一时期,达卡的人口却从15万人减少到2万人。然而,曾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遭到这样的衰落决不是英国统治的最坏的结果。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75】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一书中以印度为例,对英国的自由贸易”学说的虚伪性做了深刻揭露,他写道:

1814年,印度对从英国进口的毛织品仅征2%的关税,棉织品、丝织品仅征3.5%的关税。相反,英国对从印度进口的原棉征的税很轻微,但对印度的棉织品征的税则高达70%-80%。结果,在1814年至1844年的30年里,印度棉织品输入英国的数量从125万匹跌到6.3万匹,而英国棉织品输入印度的数量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超过5300万码。”1840年,研究近代英国殖民地历史的历史学家M.马丁在上院特别委员会作证时也说:“印度纺织工业的被摧毁是由于英国在大声疾呼实行自由贸易,却不许印度本国自由贸易。”【76】

最后,斯塔夫里亚诺斯对英国在印度的政策一言中的,他说:“总而言之,英国人创立的整个基础结构,旨在一个依附于自己的殖民地经济,而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经济。
【77】

由此,我们在印度看到了外表庞大而内部完全碎化社会结构【78】。印度独立是在完整保存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产权关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版图基础上出现的,巨大的版图上承载的是从封建主义到殖民主义和独立后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关系,低成本的革命带来的结果是高成本的和低效的发展。而这恰恰是印度与中国在同期独立后出现巨大差别的原因所在。

与印度的近代起点相似,中国在近代史中从一个自主的宗法封建国家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中国版图在20世纪上半叶被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反复瓜分,几经碎裂,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走上了与印度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使中国再次获得基本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今天的统一大版图及由此形成的在亚洲的主体板块地位是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象印度和埃及那样靠外力——即英国的力量——赢得的。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运动使中国革命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革命成功又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原来依附于西方中心的性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此后中国经济与印度迅速拉开了距离。如下表【79】所示:

image001.png
1913-1995年印度与中国业绩增长比较(年均复合增长率 %)

不难看出,1952年是中国与印度经济差距全面拉开的第一个关节点,而恰恰在这一年,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成果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并开始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而在印度,不触动产权关系,因而是马拉松式且最终不了了之的印度土地改革才刚起步。彻底且成功的土地改革正是中国革命的直接结果,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中国与印度国家潜力及其比较的关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书中认为,中国上述成就的根源应当从包括中国土地改革在内的毛泽东的成就去寻找,他写道:

随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高速经济进步得到更充分的分析,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并非仅仅是经济开放——以及更大程度地依赖国内和国际贸易——导致了这些经济经历如此快速的经济转变。积极的社会变革——包括土地改革、教育和识字的普及、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也为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这里观察的,不是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而是社会改革的经济后果。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繁荣起来,就像印度最近认识到的那样,缺乏社会发展会阻碍经济发展。

中国的这种社会变革是在什么时候、如何发生的?这些社会变革的高潮是在改革前,即在1979年之前——实际上很多是发生在毛泽东政策的活跃时期。毛泽东是有意识地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扩展建立基础的吗(他事实上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假设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受益于改革前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80】

那么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退出印度洋时为什么没有对印度——当然也包括埃及——进行全面而只是有限的肢解呢?

这首先是因为英国当时不具备全面肢解印度的力量,其次是英国觉得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英国在被迫退出印度时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均势重新做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安排。英国人根据自己控制印度洋的成功经验,知道绝对的制海权来自绝对的制陆权。美国未来如果不能在印度拥有绝对制陆权,就不能拥有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为此,英国在离开南亚时给印度留下一个庞大版图以使印度有足够的国力抵御其他海上强国——比如美国——接占领;同时又留给印度一个破碎的社会结构以使印度的国力增长极限不足以形成对印度洋的绝对控制。同时,英国又在印度分裂出一个巴基斯坦从北方对印度实行牵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之间制造摩擦,以此牵制印度乃至中国未来进入印度洋的能力。这是英国为自己将来重返印度洋”——2011年已“重返利比亚”了——埋下的伏笔。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属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

在西南亚地缘政治中最具历史意义现象的是扎格罗斯山脉向东逶迤与兴都库什山脉、继而与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连为一体,与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一道形成世界最壮伟的由西而东保障亚洲大陆“枢纽地带”的“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天然战略屏障

正是有了这道战略屏障,除中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外,伊朗在古代(如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81】、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82】)和近代已被肢解为多个伊朗高原国家(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等),但这些国家最终还是成功地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犯并使其避免了印度那样完全殖民地的厄运。印度则由于被屏蔽在这道战略屏障之外并在近代被英国长期殖民,最终沦落为宗主国英国抛在南亚的“雾都孤儿”【83】。

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位势对中国西陲安全具有极大的“桥头堡”的意义。历史上中国西陲安全长期面临欧洲强势东扩的压力,如古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东扩、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以及近现代欧洲、沙俄/苏联,乃至进入21世纪的美国等都对伊朗高原国家进行过强势入侵,这些外来列强的入侵无一例外地被拒阻于伊朗高原之外或被大量消耗在伊朗高原之中。

不仅如此,伊朗高原国家与中国西陲被“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战略屏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位于屏障最西端的国家——伊朗实际上成为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它们抵抗西方列强的斗争的命运与中国西陲安全唇齿相依:如果伊朗被压垮,那么或海或陆由此东进的西方强势力量就会沿着途经伊朗高原的古丝绸之路(在此地理基础上形成今天的“欧亚大陆桥”)倒逼中国并对中国西陲造成重大危险。

比如中国汉时期,罗马帝国东扩——这是另种“北约东扩”——的力量被拒止于安息西部边陲,这大大缓解了中国西部边陲的战略压力;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战略需求,汉武帝派出的西域特使张骞还于公元前119年特意派其副手访问安息(帕提亚,即今天伊朗地区)帝国,安息王竟激动地派出两万骑远迎中国使者。这说明当时安息国与中国已有互为依存的战略需求。

同样也由于近代阿富汗人民借助兴都库什山的险峻地形对英国殖民者实行的极顽强的抵抗【84】,英国无法北上接近,更遑论深入中国西陲的薄弱地带(即新疆西境)勾结阿古柏伪政权【85】祸乱中国;而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更使英国在占领印度的一百多年中竟无力从印度北境有效介入中国西藏政治——1904年8月3日,英国虽曾攻陷拉萨,但到了冬天,英国人因熬不过高寒天气被迫撤回印度。英国人由此得到了“西藏不容易进入的特点使得任何加强对中国进行军事抵抗的行动都不现实”【86】的经验。

这种经验对日不落帝国世界霸权的后继者美国来说也不是一点没有:1950年,美国人曾想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为时半年的作战装备,由于“牲畜驮运是惟一实用的运送手段,上述弹药数量约需7000头骡子的运送。由于没有那么多的骡子可用,一部分或者全部的3英寸口径迫击炮和弹药可能无法运离印度”【87】,以至美国后来也意识到对达赖集团的支持“在很长的时期内需要相当巨大的经费”【88】。

“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系形成的对中国西陲的大纵深的防护,使得近代西方即使占领印度后仍不能有效地从西南陆上牵制中国,而不得不沿海路绕道进入东海,以推行其强力控制中国的目的。换言之,这条防护屏障不仅大大推迟了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对中国全面入侵的时间,而且减弱了(与其影响印度的力度相比)其影响中国的力度。同样的道理,正是当年从中国新疆居高临下西进的匈奴人,由于一路上没有这样的高原屏障,才有可能率先(与罗马帝国东进速度相比)西进欧洲,并迫使可能东进的日耳曼人南下,最终压垮了罗马帝国。

比较而言,处于上述“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屏护之外且地势低缓的印度则较容易受到外来侵犯。印度平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强,山地只占1/4,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富饶。低海拔的平缓地形大大弱化了印度人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并因此受到外族的长期占领。

值得中国边疆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不管是曾打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在中世纪占领
印度的蒙古人,或是近代占领印度的英国人,乃至1962年早已获国家独立印度人,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下都不能也不曾撼动中国的西南部边陲。这样的历史经验支持我们得出结论,对中国西陲安全有重大关联度的是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昨天是伊朗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成功地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今天又是它们而非印度正在抵抗和消耗着“北约东扩”。由此,伊朗高原国家而非印度的反霸斗争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对伊朗高原国家原油进口有着巨大依赖性需求,那么伊朗高原国家的安全——当然,这一判断成立的前提是中亚没有出现中世纪阿拉伯帝国【89】那样的历史条件——较之印度对中国更具“唇亡齿寒”的战略价值。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3-1-26 12:47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5 23:53: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人民:地缘政治中最能动的因素

也许有人会问,在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在高技术军事面前还有意义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看,拥有21世纪高科技的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不还是失败了吗?历史的辩证法是:美国通过现代技术赢得了战役,但阿富汗、伊拉克人民却使美军输掉了战争。

技术只有在特定技术组合关系中才有意义,这是微观层面但若将此结论放到更大的时空范围就会进一步发现,技术只有在特定的人-地关系中才有意义。21世纪头10年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再往前追溯的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等,都是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侵略者在反侵略国家的人民抵抗中失败的经典案例。对此认识最深刻也最有权威的是美国遏制理论”的创始人凯南,他晚年告诫美国后生们:

我们在战后犯的第二个错误跟我们接受并信赖核武器有关。我们把这种武器当作我国军事事态的主要支柱,认为它能保证我国战后时期的军事政治优势。我们的根本错误就是认为一种武器的效力和它的破坏力直接成正比,而这种武器的破坏力并不是仅仅针对敌方的武装力量,还针对他们的平民和民用经济。我们忘记了战争的目的是、或应当是以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一般性破坏得分;我们还忘记了:一种好武器不只是要有破坏力,还要能够辨别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已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从长远看核武器只能是自杀性的武器,不可能是别的。【90】

按这种打法干起来,合乎逻辑的结局就是毁灭我们自己,而且很可能是毁灭世界文明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使自己钻进了一个死胡同。今天,我们设法从这个陷阱里退出时,事情越来越明显,我们在运用武装力量方面并没有另一种可行的原则可以依靠。【91】

凯南因其“遏制战略之父”的特殊身份使他的上述认识更有“过来人”的教益。

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但不能消除地理差异及其对军事行动的不利作用。比如,火车、舰船、电讯、光电信息等技术并没有在阿富汗给19世纪以蒸汽航海动力技术装备的英国军队、20世纪末以导弹技术装备的苏联军队、21世纪以信息技术装备的美国军队带来荣光。当这些拥有时代最先进的军事装备的入侵者,进入具有典型高原地貌特征的阿富汗后,均被穿梭在崇山峻岭、手持原始武器的阿富汗人民拖得疲于奔命,并最终无功而返。两千多年前的孟夫子道出其原因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2】

这些都说明,技术对地缘政治的基础作用及其规律的影响是有限的,地缘政治中最能动的因素不是物而是人,不是技术而是人运用地缘政治基本规律把握人-地关系的智慧。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93】世界最终还是由人民创造的,地缘政治讲的是人-地关系,而在人地之间,“人缘”即人的关系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人缘的地方才有政治。地缘政治的前提是资源,没有人对资源的争夺,也就没有了政治。地理环境可谓是“硬实力”,而人利用地理环境的能力可谓“软实力”。人当然是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人,因此,特定的社会结构是影响地缘政治表现水平的深层次的内容,而地理环境只不过是不同社会结构的物质载体。同一地理环境,配之以不同的社会人群,其表现出的人-地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攻防能量是完全不同的。故而,地理位势乃至技术优劣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由当地人民及其政治家的智慧转换的。不然,历史就不会出现在同一地域中不同的政治家导演的起伏跌宕的悲喜大剧。

地缘政治所反映的本质上还是人地关系。对此黑格尔有过经典的论述。他说:

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进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

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做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性格正是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和发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而且事实上,它也并没有继续产生其他的荷马。——在土耳其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
【94】

黑格尔的话应合了中国“一方土地养一方人”的俗语。同一地理条件可以出现不同的政治结果,不同的政治结果也可产生于同一地理条件。此间的莫测变化取决于人的因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95】

总而言之,地缘政治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霸权的真正阻力来自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人民是一个特定区域中居民主体或多数的概念。而技术尤其是高技术可以解决一部分矛盾,但解决不了一切矛盾特别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当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激化为敌对关系时,这个矛盾基本无解,而胜利的一方面总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一方。

目前深陷“技术拜物教”中的西方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技术万能”,每当军事技术有了什么新突破,他们就容易想入非非,其战略制定也就容易脱离实际,其战略目标居然会大到如不与一切人为敌则不能罢休的地步。这样的战略,即使坐拥天下形胜,也没有不失败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5 23:5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中国与周边地缘政治互动棋谱中的“支轴国家”

在此,我们的地缘政治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做学究式的陈述,而在于能为中国找出有利于推行本国战略的“支轴国家”。关于什么是“支轴国家”,布热津斯基有过精彩的解释,他说:

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常用来界定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是它们的地理位置。由于这种位置,它们有时在决定某个重要棋手是否能进入重要地区,或在阻止它得到某种资源方面能起特殊的作用。一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有时能成为一个重要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防卫屏障。有时其存在本身就可能对一个更活跃和相邻的地缘战略棋手产生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认明冷战后欧亚大陆关键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并为它们提供保护,也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96】

布氏的看法是对的。支轴国家不一定是重要的国家,而是国家战略必须倚重的国家。从美国的需要看,亚洲的哪些国家可以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支轴国家”呢?布氏认为它们是日本、韩国、印度、乌克兰、阿塞拜疆、土耳其和伊朗【97】。

关于这一点,布氏说得也没有错。但如果对中亚伊朗高原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有过深入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他将中亚的乌克兰和阿塞拜疆列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支轴国家,无异于为美国在“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巨大屏障后面画了一个让美国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饼。昨天麦金德曾用“地理中枢”理论在此忽悠倒了英国,今天布氏也用这个理论忽悠倒了美国。这是中国地缘研究者要十分注意的教训。

一般说来,从地理版图、综合国力和历史及现实的影响上讲,人们往往将印度、日本、俄罗斯视为亚洲区域的支轴国家。事实上,对中国而言,这些国家只是亚洲的重要国家,而重要国家并不一定是支轴国家,即使是其他大国如美国或俄罗斯的支轴国家,也并非一定是中国战略棋谱上的支轴国家。

那么在中国与周边互动的地缘政治棋谱中,有哪些是中国视角中可以倚重的支轴国家呢?如根据上述分析,能成为中国战略棋谱中支轴国家的,在东北亚有朝鲜,在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在西南亚有以伊朗为重心的伊朗高原国家,朝鲜关乎中国东大门的安全,伊朗关乎中国西部边陲的长期稳定,而印尼则使中国东南亚政策有“中心开花”之效。在此之下,中南半岛的柬埔寨缅甸中亚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以及北方的俄罗斯对中国外交都有着重要意义。

至于印度,它与中国一样同属第三世界国家。但它与中国的国力比较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印度国家的大版图使其在亚洲尤其是在南亚获得较大的地缘政治优势,但因其国家内部和深层结构上不可克服的破碎性,又使印度在亚洲不能处于与上述中国支轴国家平行而只能处于次级的即区域级别)的优势地位——印度是南亚区域的重要国家而非中国地缘战略中的支轴国家。1998年年底,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里马科夫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俄、中、印三国应建立三角战略伙伴关系的构想,今天看来,若在其中加入伊朗这一砝码,对中国会有更大的收益。

日本是美国东北亚区域的支轴国家,鉴于二战后日本外交对美国的依附性质,日本的区域支柱性地位是在美国外交的冷战框架下强行介入且与亚洲整体有排异性质的。进入21世纪后,鉴于日本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与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即日本所谓的“北方四岛”问题、与韩国在“独岛”问题,以及与东南亚在日本侵略罪行认定问题上的纠葛因日本的百般抵赖而日益升级,又鉴于朝鲜核国家地位的确立以及2011年发生的“3·11”大地震对日本东部沿岸核电工业的毁灭性打击,我们可以说,日本在美国亚洲地缘战略中的支轴国家的地位已受到重创并将持续衰落。

俄罗斯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国家,它不具有控制亚洲政治的能力,但又具有较强的平衡亚洲政治的能力。如果再考虑到北约东扩、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对俄罗斯造成的安全压力,以及北极快速解冻将对俄罗斯北线国防可能造成的巨大的冲击,中国在东北亚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合作空间将持续增大,中国在亚洲的主体地位将持续增强。

中国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可用“东急西重”来概括。在东面需要尽早突破中国进入太平洋深海区的人为封锁,尽早解除实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政策的瓶颈因素。西面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并保障来自西亚进入中国的能源管道的安全畅通。突破东面海上困局的主要矛盾在于台海统一,而突破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设的障碍,则是实现中国台海统一的关键,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与此相应,作为对手,用“声西击东”的策略将中国诱离这一“主要矛盾”,则是是其惯用的方法

——1950年初,美国支持西藏上层发动叛乱,6月美国就出兵朝鲜半岛。

——1959年西藏出现为时将近1年才被平息的大规模暴乱。同年,美国在老挝策动军事政变,开始大规模介入中南半岛事务。1961年,美国在越南策动“特种战争”,卷入越南内战。

——1989年初,西藏出现骚乱,接着北京便于春夏之交出现大规模动乱。

——2008年,西方少数国家试图借奥运会之际在中国北京“发难”,于是在此之前3-4月间西藏便发生了骚乱,接着又是在西方对中国奥运圣火的一路“围堵”,尽管他们的企图没有得逞,但其“声西击东”的招数仍有迹可寻。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美国又要“重返亚洲”,我们应当对其惯用的声西击东”的策略保持足够的警觉。在目前中国海军建设加快,台海两岸交流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需紧紧盯住全局中的主要矛盾,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为实现中国近中期战略目标而持之以恒地努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5 23:55: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简短的结语

必须说明的是,保证和有效发挥中国地缘政治的主体地位及其优势的上述结论是有前提的,这就是中国不能分裂。现在这样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看看苏联解体以及埃及、利比亚动乱后的政治形势,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样的可能性是一些国家乐观其成的,因而也是存在的。

中国杜绝这种可能性的绝对条件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如果失去了这些大的政治前提,前述所有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研究结论都不能成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6 00:4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注释】

【1】鉴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沙俄帝国俄罗斯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1917年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7年7月,有时简称“苏俄”或“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简称“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联邦诸种国家形式,方便起见,笔者在下文中特指时用国家专用名称,泛指时则笼统称其为“俄罗斯国家”;或用“俄国”或“俄罗斯”表示“俄罗斯国家”的概念。

【2】“藩属”包括藩部和属国两部分。藩部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新疆、蒙古、西藏等,其疆域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其行政系统归中央政府管辖,其内部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属国的领土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它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它们同中国保持着一种从属的关系。根据《大清会典》所列属国表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属国有:安南(即越南)、缅甸、锡金、尼泊尔、暹罗(即泰国)、南掌(即老挝)、高丽(即朝鲜)、琉球、苏禄(即菲律宾)等。前者事务归理藩院管理,后者归礼部。张云著:《西藏历史问题研究》(增订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02页。

【3】参阅黄枝连著:《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比较一下明末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清道光年间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可看出中国学人眼光由内向外扩展的轨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于1953年提出后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6】参阅王湘穗:《倚陆向海:中国战略重心的再平衡》,载表于《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8月庆典特刊,第54-64页。

【7】张文木:《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安全》,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2期,第100-104页。

【8】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海拔500-1500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之一。西伯利亚南部和东部及远东山地的山脉多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

【9】1853年3月,出于力量不足以防御的考虑,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向沙皇建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俄国应收缩过长的防御边界,集中经营黑龙江流域。参见【俄】巴尔苏科夫编著:《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331-332页。

【10】堪察加半岛地质构造上属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中部山脉和沃斯托内奇山脉纵贯南北,前者沿半岛轴部延伸,后者与东海岸平行。两列山脉之间为中央堪察加低地,有堪察加河流经。地壳不稳定,火山活跃,地震频繁,多温泉和间歇泉。半岛四周为火山群(有160座火山,其中29座为活火山),中部为堪察加河与谷地。属于全球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当中19座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中沃斯托内奇山脉中段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750米,是半岛上最高的活火山。这里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诸多气候区域且天气条件变幻无常;冬季的气候,不仅是沿海地带与内陆相差悬殊,就是在同一气候小区内也有很大差别。

【11】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指沙俄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简称“东清路”,民国以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中规定了有关“东清铁路”的建设事宜。东清铁路从1897年8月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

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通车营业。同时修筑的从哈尔滨直达旅顺的支线铁路(又称“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习惯上也认为是东清铁路的一部分。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时长春以南路段改属日本,称为南满铁路”。

俄国东省铁路公司还取得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司法管理权和驻军的特权,形成比一般租界规模大得多的“国中之国”铁路沿线兴起一批大小城镇,特别是东省铁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铁路枢纽哈尔滨。

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东北以后,苏联将中东铁路卖给了日本。1945年,苏联一度又拥有这条铁路。194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规定: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干线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归中苏两国共同所有并共同经营,30年期满后,无偿交还中国。

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发布公告,中长铁路正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这条铁路称为滨洲铁路”和“滨绥铁路”,都属于哈尔滨铁路局管理。

【12】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页。

【13】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14】参阅《毛泽东关于中国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问题致斯大林电》(1952年3月28日),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161-1162页。

【15】《蒙古国宣布正式加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1/22/c_113767259.htm

【16】《美媒:蒙古国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05/c_124050625.htm

【17】《越南眼中的中美抉择:天堂很远,中国却很近》http://news.ynet.com/world/view.jsp?oid=69772619

【18】据权威统计数据,2011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地球升温殃及北冰洋,海冰或将在30年内消失》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24/c_122080788.htm

【19】“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北极航道包括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西北航道和穿过欧洲大陆北冰洋近海的东北航道(又称“北方海航道”),这两个概念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特点,是以西欧为坐标来定位的,但如同“近东”、“远东”这些政治地理概念一样,已为世界广泛接受。郭培清等著:《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0】引自毛泽东《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吕祖荫著《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21】“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22】1945年12月29日,美国军政厅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签署的关于对朝鲜半岛进行托管和建立“临时朝鲜半岛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协定》。

1946年3月,组成了美、苏、英托管委员会(中国因处在内战边缘而未参与)。尽管该委员会的目标是在这个委员会监督下尽快使朝鲜半岛选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均在自己军队的占领范围内分别扶持了服从于自己的政权。

处在冷战边缘的美苏两国均吸收了在欧洲的教训,在作为雅尔塔协定中真空区的朝鲜半岛问题上都开始大胆地设立“铁幕”。而这种由外来力量造成的国家分裂并没有得到朝鲜南北人民的认同,在南方和北方同时都掀起了包括“反托管”运动在内的民族主义运动,主张成立全朝鲜半岛的、统一的、朝鲜人自己的政权。为此双方发生了旨在统一国家为目标的内战,美国作为南朝鲜的支持方,借用“联合国”的名义率先介入内战。

【23】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24】20世纪70年代,电影《日本的沉没》曾经风靡日本,暗合了当时日本人内心普遍的危机感。而其后,日本经济开始停止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步入低潮期。

【25】《积极开发核技术,日本高官公开叫嚷造核武》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7/3893333.html

【26】转引自《日“核武装论”为何又抬头?》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05/content_11828401.htm

【27】《积极开发核技术,日本高官公开叫嚷造核武》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7/3893333.html

【28】转引自《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6期,第56页。

【29】《国防部称:中国海军在东海至宫古岛公海正常训练》http://www.c801.com

【30】《日抗议中国海军直升机再次接近自卫队驱逐舰》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4/787589.html

【31】《日本首相谢罪遭致韩国媒体及民众更大不满》http://news.sina.com.cn/w/2010-08-13/091617959418s.shtml

【32】《韩国政府报告称二战时日军曾诱骗朝鲜劳工吃人肉》http://www.chinanews.com.cn/gj/2010/10-06/2569959.shtml

【33】《韩媒评日俄领土纷争 称“日本帝国主义遭到报应”》http://realtime.zaobao.com/2010/11/101103_30.shtml

【34】《今年APEC全家福不穿和服》http://news.sina.com.cn/w/2010-11-11/031518352361s.shtml

【35】《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的讲话》(1941年5月5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36】参阅靳怀鹏、刘政、李卫东编著:《世界海洋军事地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7、60、61页。

【37】转引自《日本知名学者: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东北亚》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8/09/1910806_0.shtml

【38】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12月10日引述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称“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重整军备,以抗衡中国不断升级的强硬军事姿态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12/3364597.html

【39】《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二十四史全译·汉书》(全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3页。

【40】周彦瑜、吴美潮编著:《毛泽东与周世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41】所谓“有事法制”,实际上就是“战时法制”。“有事法制”相关的三项法律是指《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改案》。其主要内容是说,在“发生武力攻击事态”或者“预测到武力攻击事态”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国民如何应对,其中包括设置以首相为首的应对总部;经国会同意后,首相有权向自卫队、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下达进入战争状态的命令;地方政府和国民届时必须与中央政府合作等。

所谓“武力攻击事态”是指日本本土受到外国武力攻击,以及公海上的日本舰船和飞机受到攻击,而且被日方认定为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击”;日本根据《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法》或根据《应对恐怖特别措施法》派到他国活动的自卫队部队及政府派驻的海外机构受到攻击;等等。

所谓预测到武力攻击事态”是指某国表明对日本有武力攻击意图,并为此集结舰船或飞机,或者向发射导弹的火箭注入燃料等;某国为攻击日本而召集预备役和禁止军队要员外出以及“为攻击日本构筑新的军事设施”等。

法案规定,首相判断发生上述事态后,可命令自卫队行使武力甚至先发制人。

“有事法制”从出笼到形成法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

1963年,日本自民党政权开始研究建立“有事法制”。当时防卫厅秘密研究的“三矢计划”以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并波及日本为假想前提,规定届时要实行国家总动员,使政府机关处于临战状态,召开临时国会,在两周内通过“有事法制”、战时预算等项法案,以确保自卫队自由行使武力。

1977年,日本政府又提出要建立“有事法制”,但由于日本国内反对呼声强烈和周边国家警惕,因此有关“有事法制”问题一直在暗箱中操作。

1981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发表了“有事法制”研究的中间报告。

1991年,日本利用海湾战争之机,通过修改自卫队法和设立《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法》,首次使自卫队走出了国门。

199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正式提出建立“有事法制”问题。此后,日本三任首相都为建立“有事法制”造过舆论。与此同时,日本强化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修改了防卫指针。

1999年,制定出为日本自卫队开向海外进一步制造根据的《周边事态法》。

2001年,日本又借“9·11”恐怖事件制定了自卫队支援美军等反恐法律,再度扩大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

2002年,日本政府根据所谓的反恐法律向印度洋派出了自卫舰,给美军以后勤支援,并同时将“有事法制”相关法案提交国会通过,但未成功。

2003年,日本政府借伊拉克战争之机,再次把相关法案提交国会,于5月15日获众议院批准,6月6日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42】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65页。

【43】《越南眼中的中美抉择:天堂很远 中国却很近》http://news.ynet.com/world/view.jsp?oid=69772619

【44】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45】2011年6月1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东京与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的总统苏西洛举行了会谈。鉴于当前的南海形势,菅直人与苏西洛就为确保周边海域安全而密切合作达成了一致。双方还同意,两国将在外交、防务及经济领域定期举行部长级对话。《日本印尼就确保海洋安全达成一致 定期举行部长级对话》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6/1765223.html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0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48页。

【47】邓小平:《在中央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48】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曾将中国海南岛视为“第二个台湾”。参见重光葵著:《日本侵华内幕》(中文版,原名《昭和动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49】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具体日程》(1979年1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155页。

【50】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0页。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

【52】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53】此系指台湾,下同。

【54】《麦克阿瑟备忘录(东京,1950年6月14日)》,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55】《美国对亚洲的立场》,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2页。

【56】《国务卿谈话备忘录(华盛顿,1949年12月29日)》,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57】日本、琉球、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始文件注释)

【58】《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对美国有关福摩萨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准则的研究》,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4页。

【59】《尼克松回忆录》(中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681、680页。

【60】张文木:《“天安舰事件”后东亚战略形势与中国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1期,第54页。

【61】参阅孔华润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2页。

【6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裘仁达译:《冷战》,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页。

【63】【美】沃尔特·李普曼著,裘仁达译:《冷战》,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页。

【64】【美】乔治·凯南著,葵阳、南木、李活译:《美国外交》(增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65】1971年12月3日,印度军队对巴基斯坦发起全面进攻。同年12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反对印度武装干涉巴基斯坦。12月27日,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外交部,强烈抗议印度飞机和武装人员侵犯中国领空领土。

【66】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11年版,第1491页。

【67】《越南眼中的中美抉择:天堂很远中国却很近》http://news.ynet.com/world/view.jsp?oid=69772619

【68】黎塞留(1585-1642),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1622年任枢机主教,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为宰相。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专制王权,对外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他为抗衡哈布斯堡王朝,1625年通过灵活的策略促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并在1635年使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晚年卷入宗教冲突。在西方,黎塞留在其外交实践中首倡“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

【69】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399页。

【70】武训(1838-1896),早年丧父,家境清贫,随母乞于市。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后在各地创办义塾。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

【71】引自“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会谈记录”(1943年11月28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3页。

【72】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73】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页。

【74】英国在其纺织品尚未立足之际,对出口未加工羊毛的本国公民是要判以断手或绞刑的。详见乌拉圭学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王玫译:《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75】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

【76】【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53-254页。

【77】【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59页。

【78】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张文木著:《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Angrus Madison):《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楚序平、吴湘松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80】阿玛蒂亚·森著,任頣、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260页。

【81】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同进行了罗马的长期战争,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82】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曾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后在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下逐渐衰落。

【83】《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84】1838年,英国以“阿富汗拒绝和英缔结反对波斯和沙俄的同盟”为借口,入侵阿富汗。年,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1793-1863)弃都北逃。

1839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立舒加(1816-1845)为国王。此后,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

1842
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

1878年11月,英国以阿富汗拒绝接受其保护而投靠俄国为借口,第二次出兵阿富汗,迫使阿富汗于次年5月与之签订《甘达马克条约》;

1879年9月,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

1919年,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即位后,致信英属印度总督,要求废除英国的外交控制权,英国拒绝并于同年5月出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奋起反抗。

1919年8月,双方缔结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

【85】穆罕默德·雅霍甫(Mohammad Yaqub Beg,1820-1877年),汉名阿古柏”,在沙俄以及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于1865年至1877年成立伪“哲德沙尔汗国”,其间史称“阿古柏之乱”。后被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击败。

【86】详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87】详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88】“关于特别小组的备忘录”,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页。

【89】阿拉伯帝国(630-1258年),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西陲接壤;西临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

【90】【美】乔治·凯南著,葵阳、南木、李活译:《美国外交》(增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91】【美】乔治·凯南著,葵阳、南木、李活译:《美国外交》(增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140页。

【92】《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93】毛泽东:《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94】【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9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96】【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97】参阅【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64页。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3-1-27 03:06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6 01:2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大辛苦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6 16:26:22 | 顯示全部樓層
把原文的注释第二条充实了一下,欢迎补充:

“藩属”包括“藩部”和“属国”两部分。

藩部是中国的一部分
,其疆域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其行政系统归中央政府管辖,其内部事务纯属中国内政

01.
黑龙江布特哈八旗黑龙江打牲部落,包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今黑龙江中上游流域以及嫩江流域地区

02.内蒙古(东为漠南蒙古,西为河套厄鲁特蒙古)

03.外蒙古(大部为漠北蒙古,西北为唐努乌梁海,西为科布多)

04.青海(北为青海蒙古,南为玉树等四十土司)

05.西藏(喀木、前藏、后藏、阿里)

06.新疆(北为漠西厄鲁特蒙古,南为回部)

属国的领土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它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它们同中国保持着一种从属的关系。根据《大清会典》所列属国表,鸦片战争前清代中国的属国有19个(实为21个):

01.朝鲜(Chosǒn):今南、北朝鲜。

02.
琉球
(Ryukyu):今琉球群岛。

03.
安南(An Nam):今越南以及老挝一部

04.
南掌(Lâansâang):今老挝北部。

05.
暹罗Sayam):今泰国以及老挝一部、
柬埔寨一部、缅甸一部、马来西亚一部。

06
.
缅甸
(Burma):今缅甸以及印度阿萨姆邦。

07
.
苏禄
(Sulu):今菲律宾苏禄群岛(Sulu Archipelago)。

08
.廓尔喀(Gurkha):今尼泊尔以及印度一部。

09.右部哈萨克(Great Kazakh):大玉兹(Ulı jüz)又称乌拉玉兹乌鲁玉兹古玉兹,汉译作“大帐哈萨克”,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阿亚古兹河、楚河、塔拉斯河(七河)流域一带。

10.
左部哈萨克(Middle Kazakh):即中玉兹(Orta jüz),又称鄂尔图玉兹奥尔塔玉兹汉译作“中帐哈萨克”,哈萨克汗国势力最大的部分,今哈萨克斯坦中部哈萨克丘陵一带,北至鄂木斯克,西至咸海,东至阿尔泰山的塔尔巴哈台与额尔齐斯河,南至锡尔河。

11.
东部布鲁特(Burut):先秦之鬲昆(Kirkün/Kirgün,Kirkut/Kirgut,Kirkur/Kirkor/Kirgur),两汉之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之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之黠戛斯(Kyrkyz),五代十国、辽、宋、金之纥里迄斯,元代之吉利吉斯等。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东部布鲁特”,右翼布鲁特,共五部落,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塔拉斯河上游、楚河上游和伊塞克湖一带。

12.
西部布鲁特(Burut):先秦之鬲昆(Kirkün/Kirgün,Kirkut/Kirgut,Kirkur/Kirkor/Kirgur),两汉之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之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之黠戛斯(Kyrkyz),五代十国、辽、宋、金之纥里迄斯,元代之吉利吉斯等。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西部布鲁特”,翼布鲁特共十五部落,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以及塔吉克斯坦北部,西部延伸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

13.安集延(Andijo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安集延州安集延(Andijon)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4.那木干
(Namanga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曼干州纳曼干(Namangan)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5.塔什干(Toshkent):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三国之西域粟特人者舌、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塔什干州塔什干(Toshkent)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6.玛尔噶朗(Marg'ilon ):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州马尔吉兰(Marg'ilon )及周边地区后被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吞并。

17.
浩罕(Qo'qon):汉代之西域大宛国(Yavana)境内,即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以今乌兹别克斯坦
东部费尔干纳州浩罕(Qo'qon)
及周边地区为都城,以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Frag'ona Vodiys)为基本领土,后扩张至哈萨克南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18.坎巨提(Kanjut):又译乾竺特、謙珠特、喀楚特又译作棍杂(Hunza,今译作“罕萨”),今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包括今阿富汗瓦罕走廊和叶尔羌河谷的大、小帕米尔地区。都城在罕萨河谷的巴勒提特(Baltit),今名卡里马巴德(Karimabad),在罕萨河(Hunza River)北岸。东南毗邻巴尔蒂斯坦(巴勒提,Baltiyul),南毗邻吉尔吉特(Gilgit,即博罗尔,Burusho),北部毗邻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巴达克,Badakhshan)。

19.博罗尔(Burusho):即唐代之小勃律(Burusho),今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以及周边地区,东部毗邻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即巴勒提,Baltiyul)北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即坎巨提,Kanjut)和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即巴达克,Badakhshan)。

20.巴达克(Badakhshan):相当于今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以及周边地区,南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纳加尔Hunza–Nagar District之罕萨河谷(Hunza Valley)以及周边地区(即坎巨提,Kanjut)

21.
爱乌罕(Afghanistan):今阿富汗大部


另有未列入《大清会典》的属国:

22.西部哈萨克(Little Kazakh):
小玉兹(Kişi jüz),又称基希玉兹奇齐克玉兹又写作“奇齐玉斯”,译作“小帐哈萨克又称阿尔希斡耳朵,今哈萨克斯坦西北部西哈萨克斯坦州(West Kazakhstan Province)至库班河(Kuban River)、乌拉尔河(Ural River)、萨马拉(Samara)、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一带。

23.布哈尔(Buxoro):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今中亚锡尔河( Syrdar'ya,即中国《新唐书》之“药杀水”、“真珠河”、“质河”上游、
阿姆河(Amudar'ya,即中国《史记》、《汉书》之“妫水”,《北史》之“乌许水”,《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之“乌浒水”,《元史》之“暗木河”,《明史》之“阿木河”上游泽拉夫尚河(Zarafshon)-卡什卡达里亚河(Kashkadar'ya)之间的地区,即中亚河中地区东端,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土库曼斯坦东北部、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阿富汗北部,都城原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撒马尔罕(Samarqand,汉代之西域康居,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康国,1561年迁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布哈拉(Buxoro,隋唐西域“昭武九姓”之粟特人安国)。

24.基华(Xiva):又称乌尔根齐(Gurganch,《元史》译作“玉龙杰赤”),即希瓦汗国(Xiva Xonligi),中亚阿姆河下游地区,即中亚河中地区西端,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西北部以及土库曼斯坦北部,都城原位于今土库曼斯坦西北部的库尼亚-乌尔根奇(Konya-Urgench,即《元史》所称之花剌子模国旧都玉龙杰赤),1619年迁至今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Xiva)。


25.巴勒提Baltiyul):即唐代之大勃律(Bruzha),
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及周边地区,西部毗邻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即博罗尔,Burusho),东南毗邻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Ladakh)。

26.拉达克(Ladakh):从属于西藏地方,今印控克什米尔东南部,西北毗邻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即巴勒提,Baltiyul)。

27.哲孟雄(Dremojong):从属于西藏地方,今印度锡金(Sikkim)邦以及印度西孟加拉(West Bangla)邦一部。

28.布鲁克巴Brug-pa):从属于西藏地方,今不丹(Bhutan)以及印度西孟加拉(West Bangla)邦一部。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3-1-30 12:29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9 10: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初中生 於 2013-1-25 11:41 PM 發表。
“天堂很远,中国却很近”——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互动规律和特点

张文木

民族的崛起是人的自觉过程和& ...

学习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6:15 PM , Processed in 0.0241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