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2 10:43:5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網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音闡,舒緩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此言天命可畏,報應昭然,教人不可輕忽也。勇者:決定之志也。敢者:不計利害而決於為也。殺話:死生也。謂凡世人作事,不顧利害,不怕死生,而敢為之;然敢乃必死之地,故曰:勇於敢則殺。若用志於不敢為,是足以保身全生,故曰:勇於不敢則活,此天道必然之理也。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至若顏子夭,而盜蹠壽,此乃當害而利,當利而反害者,何耶?況天道好謙而惡盈,與善而惡惡,是則為惡者,當惡而不惡,斯豈報應差舛耶?世皆疑之,故解之曰: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故:所以然也。孔子: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由此觀之,生存而仁害,雖生亦死。身滅而仁成,雖死亦生,斯則蹠非壽,顏非夭矣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是以聖人於此猶難之,不敢輕忽,而敬畏之。所謂畏天之威,於時保之也,故下文歷示天道之所以,逆天者亡,故不?而善勝;感應冥符,故不言而善應;吉凶禍福如影響,故不召而自來。然報愈遲,而惡愈深,禍愈慘,故繟然而善謀,以報速者有所警,報緩則不及悔,必至盡絕而後巳,此所謂善謀也。是則天道昭昭在上,如綱之四張,雖恢恢廣大,似乎疏闊,其實善惡感應,毫髮不遺,此所謂疏而不失也。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以爭競於名利之場,將謂一身之謀,不顧利害死生而為之,自謂智力以致之。蓋不知命之過,皆取死之道也。可不畏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7 15: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司殺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傷手矣。

【註 此承上章天道無言,而賞罰不遺,以明治天下者當敬天保民,不可有心尚殺以傷慈也。治天下者,不知天道,動尚刑威,是以死懼民也。老子因而歎之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耶。以愚民無知,但為養生口體之故,或因利而行劫奪,或貪欲而嗜酒色,明知日蹈死亡,而安心為之,是不畏死也。如此者眾,豈得人人而盡殺之耶。若民果有畏死之心,但凡有為奇詭之行者,吾執一人而殺之,則足以禁天下之暴矣。如此,誰又敢為不法耶。民既不畏死,殺之無益,適足以傷慈耳。夫天之生民,必有養之,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橫肆貪欲以養生,甚至不顧利害,而無忌憚以作惡,是乃不畏天威、天道昭昭,必將有以殺之矣,是居常自有司殺者殺,無庸有心以殺之也,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今夫人主,操生殺之權,乃代天之威以保民者。若民惡貫盈,天必殺之。人主代天以行殺,故云代司殺者殺,如代大匠斲也。且天鑑昭明,亳髮不爽,其於殺也,運無心以合度,揮神斤以巧裁,不疾不徐,故如大匠之斲,運斤成風而不傷鋒犯手。至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何也?夫有心之殺,乃嗜殺也。嗜殺傷慈,且天之司殺,實為好生,然天好生,而人好殺,是不畏天而悖之,反取其殃,此所以為自傷其手也。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此語深得老子之餘意。故軻力排楊墨,而不及老莊,良有以焉。至哉仁人之言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8 09:56:30 | 顯示全部樓層
貴生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於貴生。

此釋上章民不畏死之所以,教治天下者當以淡泊無欲為本也。凡厥有生,以食為命,故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是則上下同一命根也。然在上之食,必取稅下民。一夫之耕,不足以養父母妻子,若取之有制、猶可免於飢寒,若取之太多,則奪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於死亡。凡賊盜起於飢寒也,民既飢矣,求生不得,而必至於奸盜詐偽,無不敢為之者,雖有大威,亦不畏之矣。是則民之為盜,由上有以驅之也:既驅民以致盜,然後用智術法令以治之,故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此民所以愈難治,雖有斧鉞之誅,民將輕死而犯之矣。由是推之,民之輕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致之,非別故也。厚:重也。此句影前當有一上字,?方盡其妙。然重於求生,以但知生之可貴,欲自消而心自靜,天下治矣。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故曰: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賢:猶勝也。此中妙處,難盡形容,當熟讀《莊子-養生主-馬蹄胠篋》諸篇,便是注解。又當通前四章反復參玩,方見老子喫緊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8 10:30:26 | 顯示全部樓層
柔弱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音拱,兩手合圍也?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此章傷世人之難化,欲在上者當先自化,而後可以化民也。結句乃本意,上文皆借喻以明之耳。經曰:此土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化。故老子專以虛心無為不敢,為立教之本。全篇上下,專尚柔弱而斥剛強,故此云: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乃借人物草木為喻。是以兵喻戒懼,木喻心虛,言兵若臨事而懼,不敢輕敵,故欣欣向榮,而生意自見,是以虛心柔弱在上,若成拱把,則麤幹堅強者在下矣。以此足知戒懼虛心,柔弱翕受者,方可處於民上也;若夫堅?自用,敢於好為,則終無有生意矣。此語大可畏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13 13:28:3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道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註】此言天道之妙,以明聖人法天以制用也。弓之為物,本弣高而有餘,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有餘之力、以補弰之不足、上下均停,然後巧於中的,否則由基逢蒙,無所施其巧矣。天之道亦猶是也,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損一氣之有餘,以補萬物之不足,均調適可,故各遂其生。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皆損百姓之不足,以補一人之有餘,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誰能損有餘以奉下哉?唯有道者,達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餘物也。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即以所養而養民,乃能以有餘奉不足也。是以聖人與道為一,與天為徒,故法天制用,雖為而不恃其能,雖成而不居其功,此損之至也。損之至,故天下樂推而不厭,雖不欲見賢,不可得也。其不欲見賢耶一句,謂我心本不欲見賢,而人自以我為賢矣。此益也,由損而至,故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此之謂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14 11:3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水德七十八
天不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此結通篇柔弱之意,欲人知而能行也。無以易之,易:輕易也。即《左傳》訓師無易敵之易,謂師之柔弱,則敵人有以料而易之以取勝。至若水之柔弱,則人莫能料;莫能料,故無以易之,而卒莫能以取勝,此所以攻堅?者莫之能先。莫能先,謂無有過於此也。世人皆以柔弱為不足取,率輕易之,故天下智知之而莫能行,以柔弱為垢辱不美之稱故也。祥:猶嘉美也。是以凡稱人君,則曰乾剛能斷有為,遂以為明君;若夫無為,則國人皆以柔弱為恥辱而不美矣。故聖人云:果能以柔弱處上,恬澹無為,能受一國之恥垢者,則為社稷真主;能受一國不美之名者,則為天下明王矣。如堯之垂拱無為,則野老謳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受國之垢也。然柔弱無為,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為反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14 13:2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左契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此言聖人無心之恩,但施而不責報,此為當時計利者發也。然恩生於怨,怨生於恩。當時諸侯兩相搆怨,霸者主盟而為和之。大怨既和,而必責報,報之不至,而怨亦隨之,是有餘怨也。莊子云:賊莫大於德有心。故曰: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無心之德,但施而不責報,故如貨之執左契,雖有而若無也。契:貨物之符券也,合同剖之,而有左右,貨者執右,物主執左,所以責其報也。有德司契:但與而不取,徒存虛契;無德司徹:不計彼之有無,必征其餘,如賦徹耳。徹:周之賦法。謂時至必取於民,而無一毫假借之意。然上責報而下計利,將謂與而不取,為失利也,殊不知失於人,而得於天,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且施而不取,我既善矣,人不與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14 14: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徙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註】此結通篇無為之益,施於治道,可復太古之化也。什伯之器:並十曰什,兼百曰伯。器:材也。老子自謂以我無為之治,試於小國,縱使有兼十夫百夫之材者,亦無所用之,以民淳而無事故也。若國多事,煩擾於民,或窮兵致亂,重賦致饑,民不安其居,則輕死而去之。今一切無之,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舟輿:水陸之具。不遠徙,故雖有舟車無所用:不尚爭,故雖有甲兵無所陳。陳:列也。不同智,故可使結繩而用之如太古矣。民各自足其足,絕無外慕之心,不事口體,故以尋常衣食為甘美,以平居里俗為安樂,且與鄰國雞狗相聞,至近之地,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如此,則淳樸之至,乃太古之化也。老子所言,疾當時之弊,皆有為用智剛強,好爭尚利,自私奉己,而不恤於民,故國亂民貧,而愈難治;所以治推上古,道合無為。全篇所論,不出乎此,蓋立言之本旨也,故終篇以此,請試而行之,可可頓見太古鴻荒之化,言取效之速如此也。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深有味乎此言也。老氏之學,豈矯世絕俗之謂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15 11: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積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己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結通篇立言之旨,以明老氏立教之宗也。信言不美者,斯乃釋疑之辭。以明道本無言,因言顯道之意也。首章云:道可道,非常道。以可道之道,乃言說也。老子自謂道若可言,即非真道矣。今上下五千餘字,豈非言耶?既巳有言,則道非真矣,因於終篇以自解之,以釋後世之疑耳。然信,舊注實也,謂真實之言,即由衰之言也。美言:華美之言,乃巧言也。老子意謂道本無言,因言以顯,但我所言者,字字皆從真實理中流出,第藉之以彰道妙,故信實而不美,非若世人誇?浮辭,雖美而不信也。且世衰道微,人心不古。當時學者不達無言之旨,乃嘵嘵好辯尚博,各擅專門。如楊朱墨翟御寇公孫之徒,祖述相傳,以辯博為宗,自以為善,殊不知以多歧亡羊,多方喪真,去道轉遠,老子因而斥之曰:孰知不言之教,不辯之辯哉?以彼辯者,則不善於道,果善於道,則自不辯矣。且道本無言,乃至約也,但了悟於心,可目擊而喻,妙契無言,自不容聲矣,何事於博哉?故曰:知者不博。時人不知出此,徒事多聞,增益知見,以博為知,其實不知多言數窮,故曰;博者不知。以彼不知大道體虛,運而不積,而彼以積為務,故愈增障礙;殊不知有積則有散,有散則有窮;無積則無散,無散則無窮。由聖人體虛合道,忘言任真,了無所積,由其不積,則不窮,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如樞得環中,以應無窮,故既巳為人己愈有,既巳與人己愈多也。且天乃無言之聖,聖乃有言之天,以天道不積,其體至虛,收四時運而不竭,利盡萬物而終不傷其體,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害:非害物之害,乃不傷己之意。聖人法天利用,故終日運用,為物作則,而了然無物可當於情,故曰:為而不爭。爭:謂與物競也。斯蓋虛心遊世,超然獨立於萬物之上矣。老子學問工夫,真實直捷處,盡在於此,故結全書立言之旨,妙盡於是矣。學者勉哉。!


老子道德經解下篇終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2 15: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青牛蹄的的    太上寸寸心    五千言德道    萬象始一真
強名為樸大    有無往复恆    玄玄之又玄    生生大廣生
襲常襲明守    益謙益躬身    清靜歸自然    虛無立本根

呂祖純陽先師降示序賜道德經白話意譯-何聯道註譯

第一章       體道-體道觀妙

,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是可以用語言去為它描形塑態,窮根盡本的去表達它的具體情況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可名,非常名.
名,解為大道的名稱,如果是可以用語言去給它訂立或命一個名字,那麼它就不是永恆的名稱了。

無名,天地之始;

無,這個虛空竅冥鴻蒙妙化的混元之氣,可以稱名得上是流布宇宙,化生一切的開始根源,以其無名,常稱大道;

有名,万物之母.
有,這個由無極造他而形成太極,演衍其妙含兩儀所具象的陰陽貳氣,可以稱名得上是統育天地萬物,化成的開始本源。天地又是陰陽貳氣的最大具象,因而始制有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解為妙化,運化。故所以常契心於無,是要深觀宇宙虛無境界中大生的幽妙,從無到有的道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解為歸結,歸終。或解界限。說文解作:循。有巡遊往還的意思。亦解作由此至彼,由始至終。常常契心於有,是要深觀由虛無道體所成全的有名天地的萬物的從廣生以至歸終的從有還無法則。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這無和有兩者,無妙自無。因有以顯無,都同出於道但名稱不同而已,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解為深遠,微妙。抱樸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它的從無生有,又自有歸無的相互演化往復程序,就一同叫做幽深遠奧的玄。它幽深又幽深,淵遠又淵遠,但那裏就是有、無往復妙化的出入之門戶和路徑。

《編者按》:
對於有和無的問題,朱子(朱熹)有一首詩云:
『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為:當我在思考有,無的歸根究本意義的時候,惟恍惟惚,找不著頭緒。忽然有一絲靈感進入我的腦海中,就好像半漆黑的天空,響起了一聲驚雷,於是我腦海中。千重萬阻的困惑和不解,也好比像重門疊戶一樣,一扇一扇的打開了,對於無和有的問題要義,使我能登入室,徹底領悟了。如果,你們能像我一樣,了解無中生有的兩儀所具法象時,也許你就好像親身見到伏羲氏,到來和你談玄說易了。憑著這首詩。也許能對有,無的問題有進一步的心領神悟,意會融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3 09:56:0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章 養身-善養吾身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如果有一套規則,鑒知怎麼樣條件的美,是謂之真美,這就物極必反,真的有醜惡出現了;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怎樣才算是善,就有不善相對的存在了。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與物相對比較,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長與短是長度的對此,高與下是位置的比稱,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聲和音是清濁配合與區別,前和後是人們走在一起,才有先走和隨後的分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於是聖人處事,是不勉強去做,順乎自然的形勢而施為,不用語言教化但用心靈相通,感應信息,得者豁然頓悟,領會融通。

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任教萬物做作與興起,千變萬化也順其自然,不加干預,不加反拒而逆其展勢,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養萬物而不恃功恃勞,行為利世而不靠恃依賴,成就了大功業但不邀功自負。

夫惟弗居, 是以弗去。
正是因為不邀功逞勞,所以功勞才不會失掉。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7-13 11:33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3 11:32:0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章 安民-安民知欲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抬舉,不崇尚賢良人士,可使人民不會為名望而去鬥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珍惜和貴重奇珍異寶,可使人民不因為起貪念而去偷竊;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可欲之物,可欲之情都視如不見,聽而不聞就不會心亂神迷。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聖人修身治事之道,物我咸忘,空虛無欲則心無罣礙,道充德厚,則身腹碩實,韜光養晦,減去自矜自恃自居去削弱志求,保持神精氣足,使髓滿骨堅。

常使民無知無欲
常常使人民沒有知見,沒有欲求,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可使到即使是巧智狡猾的人,也不敢妄作妄為。順乎自然,不勉強去作為,則天下大治了。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7-13 11:33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3 15:22:1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章       無源-無的本源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解作盅,說文器虛也引申解作虛或空虛。』道是虛空玄奧,就像一個盅的中空,虛而有用,然而取之用之,卻又不盡不竭,澆之灌之也灌不滿。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真的是幽深淵冥,似得是萬物的宗源。

挫其銳,解其紛,
道體純融,似被銼去了尖銳鋒芒,道體寧靜,似被解脫了煩雜緒擾的紛亂,

和其光,同其塵。
『和解作調和或和同。』與兇猛暴烈的人,能和睦相處,與光彩的萬物比並,道的光華又混和其中而不顯露,歸乎平靜,與君子聖人相處亦能和他們一齊發出同濟的光輝,大道混於世塵也能卑下同流混同一體,因任同化他()們,因勢利導他們,使歸於善境。

湛兮,似或存。
大道精深莫測,澄明安靜啊,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但又看似或者存在著。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道是誰生育了它,好像在混元太易太初之前,就巳經存在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6 09:55:5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章-虛用-用虛守中

第五章-虛用-用虛守中

天地不仁,
仁這裏解作親或愛。仁亦引申為好生愛物之心。天道在平,無心而成物,做作運演萬物之際,沒有偏親私愛,也沒有好生愛物之心,萬物寄生其間,只有一段因緣造化的過程;

以萬物為芻狗;
對待萬物的生死榮辱,就如祭祀鼀君老爺用的草織芻狗一樣,祭祀之後就扔掉不顧;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也效法天地之道,以行不仁,所以方有大仁,至仁的表現,對待人民,也好對待芻狗樣。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之間,各自為形,萬象俱備,就好像混元之氣,進出大風箱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孕育萬物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空虛寂寥,卻不窮盡,動而益生,生生不已,愈動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廢話講得太多,則言多必失而至窮理絕數,所以不如養神在心,守中進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16 09:57:1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章-成象-兩神成象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神可解作大道的功能。」谷神就是與道同體的混元真一精氣,它具乎大道功能,是永恆常在的永不湮沒,這就是幽遠淵深的化生天地的母系。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是無和有互相轉化的總樞機門戶和路徑,它是天地根的根源本始。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體綿綿不絕,似有若無但它蓄存於宇宙,彌滿於六合,虛空難觸,竅冥難睹,『勤解作窮盡、勞動的意義。』發揮從無到有,自有歸無的往復化生作用,卻是不勞不動、潛移默化、無窮無盡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9:58 PM , Processed in 0.0190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