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街內有一小巷叫許地,裡面住着名門望族的許氏家族。許氏家族可稱得上是「高第」。許家的發達,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走的。清初,許氏家族的第一代從粵東澄海遷來高第街時,十分窮困。第二代的許拜庭十三歲就到鹽店當童工,由於他勤勞能幹,成爲得力的店員,老闆便派他出海購鹽。有一次,運鹽回廣州途中遇到大風暴,同行的一條船沉沒了,另一條迷失方向誤了歸期,祇有許拜庭指揮的那條船能乘風破浪,順利回到廣州。結果他購的鹽成了獨市生意,鹽店發了大財。行中人都說他有福相,能逢凶化吉,又說他精明能幹,航海有術,經營有方,爭着以高薪聘他。但許拜庭以道義爲重,還是在原店服務。店主感激他,便將一些股份劃歸他名下。從此該店生意越發興隆,許拜庭成了廣州一大鹽商,富甲一方。
許拜庭有三個兒子,長子許祥光中了進士。許祥光有七個兒子,爲「應」字輩,都中了舉人,人們譽爲「七子登科」,其中許應鑅、許應騤分別是清朝的一品官和二品官。以下「炳」字,「崇」字輩更加興旺,眞應了「高第」的含義。第五代的許崇清、許崇智都是廣東顯赫一時的名人。曾經有位秀才爲許氏家族撰寫了一副對聯:「事祖事父,祖事祖事父,父事祖事父;有子有孫,子有子有孫,孫有子有孫。」
此聯何解釋,聰明的讀者自然會領會的了。
transfer
许应骙(?-1903),字昌德,号筠庵。广东番禺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光绪元年(1875)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累迁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工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百日维新中被光绪革职,变法失败后,擢闽浙总督。光绪二十八年,开缺回籍,次年病故。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