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3|回復: 0

青年楊振寧:愛因斯坦老糊塗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0-18 08: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青年楊振寧:愛因斯坦老糊塗了  

【聯合報╱張作錦】 2007.10.18 02:19 am

  
近代中國,有兩篇著名的紀念碑文,一是陳寅恪所撰王國維紀念碑文,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是馮友蘭所撰西南聯大紀念碑文,銘記由北大、清華和南開所組成的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併包之精神,轉移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說到底,還是精神獨立,思想自由。

從清朝過渡到民國的王國維,因「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而自沉,或是一位士人的參透與孤絕;而「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則是抗戰時期中國第一流知識分子集體創建的學術理想國。

西南聯大,今年紀念七十年校慶。

那天在昆明,專程到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尋找西南聯大故址。紀念碑依然屹立,聞一多衣冠塚仍在。僅餘兩間「竹籬茅舍」的教室,經歲月剝侵,已漸呈朽頹。從窗戶望進去,桌椅矮小,黑板粗糙,遠不如台灣偏遠鄉間小學的設備。但是,這裡出過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大批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陸「兩彈一星」的元勛,泰半是聯大校友。這時更能體會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話: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

那麼聯大有哪些大師?太多太多了!大家所熟悉的,如陳寅恪、馮友蘭、錢穆、錢鍾書、錢端升、金岳霖、潘光旦、羅常培、王力、吳?、周培源、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劉文典、陳岱孫、陳省身、湯用彤、華羅庚、吳大猷等等,都在校中。

大師怎麼教?學校不過問,愛怎麼教就怎麼教。教《莊子》的劉文典第一堂課就告訴學生,他不懂莊子。但是,「我若不懂,也就沒人懂了。」學生怎麼學,學校也不管,愛學什麼,怎樣學法,都由自己負責。大陸著名學者、清華大學退休教授何兆武不久前寫了一本《上學記》,講述他在聯大就學的經歷。他讀了七年,周遊土木、歷史、中文和外文四個系才畢業。


自由的學術空氣,始能涵育出心胸闊大的學生。何兆武書中記述一則故事:一天他在茶館聽到兩個物理系學生聊天。一人問:「愛因斯坦最近又發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沒有?」對方不屑的回答:「看了。毫無originality(創新),是老糊塗了吧!」問話的是黃昆,後來成了有名的科學家。答話的是楊振寧,因修正愛因斯坦理論得了諾貝爾獎。


學術自由,教學自由,但自由並不代表「隨便」,學生評吳?在課堂講課「像奴隸划船一樣賣力」。但戰時物資缺乏,吳?卻吃不飽肚子,把藏書賣給學校換米。梅貽琦夫人做手工和點心拿到街上賣,賺蠅頭小利以貼補家用。教授們聯名致函教育部訴苦,但當教育部要發給兼任行政工作者辦公費時,二十五位院長和系主任卻以「不致因不均而滋怨」為由拒絕了。這些學者學問第一流,人格也第一流;他們不僅言教,也以身教。


聯大獨立自由的精神,更表現在治校上。三位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和張伯苓以常務委員身分主持校務,但學校重要事件均由教授會決定。1942年,教育部長陳立夫三度訓令西南聯大應遵從部令統一全國教材之規定。但教授會認為,不能把大學「等同教育部高教司的一個科」,決定相應不理。

兩岸學界多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學術與思想獨立的圖騰。如今幾經世變,那個烏托邦早已遠去。

今天大陸的大學,由黨領導。北大即使出一張布告,也由黨委書記和校長共同署名。書記在前,校長在後。

以傳承「北大精神」自許的台灣大學,對於連年教育亂象,以及教育部長杜正勝「罄竹難書」的言行,有幾位教授先生說過話?
發表於 2007-10-18 14: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愛因斯坦老糊塗了

-------是因他没有娶到一个年纪可以做孙媳的老婆~!当然会老人痴呆啦~嘻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10-19 10: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時部落格 › 作家部落格總覽 › 張拓蕪


奇詩共賞之 (一)



                楊振寧的老少配



  中國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博士年屆八二高齡時與二八歲的女學生結婚,一時成為

華人世界的熱門新聞。嚷鬧不息;蓋鼓掌贊成者有之,極力反對者亦有之,年紀不分老少,性別無論男女,討論熱烈,迄今年餘未嘗稍戢。贊之者目為上世紀以來最風流蕴籍、浪漫傳奇的美談;反對者則斥之為陰謀論, (指女方)老不羞;贊成者尤其耄耋老人最多,不勝艷而羨之,崇而拜之之至。蓋彼老人也、我亦老人也,何我無此艷福? 反之者則諷而譏之、挖而苦之:這般衰朽老人,這般糟老頭子,即使有香豔之事,亦當在隱密室內私密之,怎可大鬧新聞,真乃老不羞也

!然而炒新聞者非楊老博士之意,乃媒體間不放過也。



  旅居高雄的資深詩人楊濤先生,寫了一首詩以誌其事,詩曰:

    八十二與二十八,

     枯木逢春又開花;

     只要兩人都開心,

     何妨紅顏配白髮。



  其實老少配的事,古今多有,宋代著名詞人張先,年屆八十納一小妾,小妾蕙蕙,年方十八,甚是嬌媚可人,張先作一詩以自嘲: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為紅顏我白髮;

     我倆顛倒本同庚,

     中間只差一花甲。



  適蘇東坡來訪,張先的小妾蕙蕙在旁郁酒,蘇見桌上詩又見其如夫人郁酒,乃說:

  外間流傳一首詩,與張老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能您還未曾聽過,我唸出來如何?

  張先連忙說:洗耳恭聽。

  蘇東坡唸的詩是:

      十八佳人八十郎,

      蒼蒼白髮配紅粧;

      鴛鴦被裡成双夜,

      一樹梨花壓海棠。




   張先聽到最後一樹梨花壓海棠句,哈哈大笑,連浮三大白。

  



附記 : 張先,字子野,宋烏程人(又說漳州人)以詩詞名于世,人稱張三中,謂其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他又自號張三影,蓋他名詞中有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嬾起,簾壓捲花影」,「柳徑無人,墜輕絮無影」,此三影馳名於北宋詞壇,無人能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0-19 12: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一个“一樹梨花壓海棠”,妙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6 10:53 PM , Processed in 0.0207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