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4|回復: 0

三世惡業一世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2-4 01: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貼


前些天,一位老同修給我講了民間流傳的故事:修橋補路雙瞎眼。細細回味,受益頗多。


故事說的是,北宋年間包拯為相時發生在民間的一樁逸事。有一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

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問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

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樂了之。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識,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橋尚未建成,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

可是這個孩子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憐惜、讚嘆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孩子雖然甚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了。眾人驚呆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



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 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老包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


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龍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讓老包去看看。老包見那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 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

說來奇怪,字瞬間蹤跡全無。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唯恐抹去了福根,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將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老包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老包拯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


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

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
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裏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這個民間流傳的小故事。作為一個修煉人來看,給我們的啟示很多。宇宙的理與我們人類的理是反的。人想的都是享受、舒適、如何過的好,為此斤斤計較,損人利己,勾心鬥角,甚至犯下傷天害理的罪惡。

而對於修煉人,吃苦、魔難、還業則是大好事。 只有捨棄才能得到。常人在迷中,看事物只能看到一個點,一條線,引申下去也只能是一個面,看到的全是假相、表相。而不同境界的修煉者,則能多角度觀看,達到至真的境界。


世間任何事只看結果,成敗完全以大家公認的成果來談,佛法之所以可貴,是從成功真實的「因」上來談的,但它並非不講求「果」,正因為講果,所以為了正確的果,必須先找到正確的因,然後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這個步驟做對了,好的結果一定出現。

在做的過程中,眼前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好效果,但這個好效果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種鼓勵,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間就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我們稱這個世間叫「顛倒」。
 樓主| 發表於 2009-12-4 01: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聖嚴法師看愛情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就是因為「有愛」的緣故。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飲食的養分,還需要精神的滋潤,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潤劑,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說是息息相關的。


感情雖然帶給人很多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相愛的人,感情濃烈,如膠似漆分不開,一旦愛過了頭,或失去了愛,就變成了苦;也有人以為只要不動情,就不會為愛所苦,這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斷,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


遇上觸礁的愛情 

然而,男女間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說:「對不起!我已經遇到更適合的人,請你以後不要再來找我。」你會不會覺得晴天霹靂?覺得自己被背叛、被拋棄了?

 
曾有位年輕男子,因為感情觸礁,非常痛苦,前來求助於我,他說:「如果是我要離開她,可能就不會這麼苦,偏偏是她要離開我,而我不想離開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

 
失戀的人,常常悲觀地覺得生不如死:「連我最愛的人都不要我了,我還活下去做什麼?」有時候甚至還會罵說:「哼!你不要我,我本來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無珠。」

有時候在報上可以看到,有人為情輕生,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人為情殺人,抱著「你讓我這樣痛苦,我也不讓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對方殺了,甚至有的在殺了對方之後,自己也跟著自殺。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愛情是雙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對方不愛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捨,應該知趣地離開,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為對方帶來困擾,也讓自己陷入困境。話雖這麼說,畢竟人非草木,誰能無情?

一般的人,仍常常為情所苦,可見得要放下感情,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緣觀化解愛恨

 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愚癡的行為,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願,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對方已經明白拒絕你的感情,自己卻還想盡辦法,想把對方追回來;就好像賭輸的人一樣,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無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應該趕快撤退,就算是以此為戒,至少學到經驗,也就夠了,這樣就是對自己慈悲。慈悲不僅是照顧別人,事實上,也是在保護自己。



 我曾經見過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遺棄時,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歸於盡,後來,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可能再回頭來愛她,於是便來告訴我,說她已經想通了:「既然因緣如此,為了讓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

當愛情受到挫折時,應試著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不平。像這個女孩所體會到的「因緣」,即是佛法當中「空」的觀念,是最能夠助人擺脫痛苦的。


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12-4 01:35: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12-4 09:0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9-12-4 01:13 AM 發表。
聖嚴法師看愛情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就是因為「有愛」的緣故。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飲食的養分,還需要精神的滋潤,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潤劑,因此,感情和生命 ...




那因无法得到而打击别人,造成别人困扰就该算种恶因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5 06:02 PM , Processed in 0.0711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