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0|回復: 0

時評:讓核安全對公眾更公開透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3-17 10:0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1年03月17日08:20    來源:《新京報》

  ■ 社論

  昨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應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的匯報。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議除了要求對我國已建和在建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審查之外,更要求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國務院的這些措施,可以說是果斷之舉、明智之舉。在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這麼做,可以大大緩解公眾的焦慮與不安。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再次表明,核安全事關公共安全。吸取日本核事故的經驗和教訓,不但需要加強對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完善和編制新的核安全規劃,更應該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讓核安全走出神秘,走向公眾。

  福島核電站事故無疑也給各國敲響了警鐘,各國都在反思,極端條件下的核安全如何保障。

  在2月18日,環保部發布了《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其中要求,核動力廠包括核電廠在選址時,必須綜合考慮廠址所在區域的地質、地震等廠址周圍的環境特征,必須考慮廠址所在區域內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的外部事件對核動力廠安全的影響。

  在這個最新版的規定中,雖然考慮了地震問題,但是,海嘯因素則沒有考慮進去,而且對於地震的震級等因素也缺乏詳細的說明。這都說明,完善和編制新的核安全規劃的必要性。

  另外,現在我國的核電建設正處在新一輪高潮,數據顯示,我國已投運的裝機容量有1000萬千瓦左右,在建的裝機容量有3000萬千瓦。而近年來,迫於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壓力,有關部門甚至正在考慮上調未來核電發展的目標。對此,有關部門不可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另一方面,既然核安全事關公共安全,也就是說,和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都有關系。

  所以,這些年來每次發生重大核泄漏事故,都會引發各國民眾的恐慌,並在國際社會掀起一輪反對和質疑核電站的浪潮。如荷蘭和意大利都曾先后宣布“棄核”。但是,對中國這樣的一個經濟和能源消費大國來說,能源選擇並不多。依靠煤炭發電注定不可長久,水力發電面臨非常大的環保壓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又居高不下,“棄核”並不現實。

  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發展核電、走出能源危機與公眾擔憂之間的關系。這首先需要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核安全的標准和管理水准。

  去年,胡錦濤主席在國際核安全峰會上說,核能是清潔的,也必須是安全的。這也就是說,核電的安全不容存在任何僥幸,更應該確保各項法規和標准在執行過程當中不變形,不走樣。此次國務院的四項措施中,屢屢提到“確保絕對安全”、“要用最先進的標准”,無疑強調的就是執行環節的安全問題。

  在此之外,就是讓核安全揭開神秘的面紗,走向大眾。這既需要有核知識普及機制,也需要在不涉密的情況下,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當然,在核電站的選址等問題上,要尊重當地民眾的意見。核安全如果仍然和大眾保持距離,這隻會增加公眾的誤解和恐慌。

  所以,我們期待,未來的國家核安全規劃和核電發展規劃,能夠給公眾更多的公開與透明,對公眾的擔憂和疑惑要切實引起重視,並妥善應對,確保核電安全萬無一失。
 樓主| 發表於 2011-3-17 10:41:29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民時評:安全是利用核能的首要訴求

范正偉
2011年03月16日17:3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自3月11日以來,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電站危機”,持續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此刻,除了關注核輻射物質的不斷擴散,如何看待核能的利用,也成為廣泛議論的話題,對核電站安全的擔憂也在彌漫。

  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自1954年前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以來,短短幾十年間,就發生了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電站事故、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和此次的日本福島事故。每一次核事故,都給當地造成了難以撫平的傷痛,在人類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恐懼。

  但與此同時,全球核電站的數量卻在逐年增加,核電已超過全球發電總量的17%。迅猛發展的背后,是核電巨大的優勢: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看,容量大、運行小時數高、發電波動性小,經濟成本低﹔從環保的角度看,基本實現了溫室氣體的零排放。正因如此,在能源緊缺、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發展核電成為一個重要選擇,一些原本放棄核電的國家也在重啟核計劃。

  又怕又愛,這恐怕正是人類面對核能時的復雜情感。正如一位核物理學家所言,“核能有些像馬戲團裡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 也正因如此,在沒有充分理由放棄的前提下,安全必須成為人類利用核能的首要訴求,成為各國政府發展核電時的最大承諾。

  就此次的日本福島事故,盡管可以列舉種種“百年不遇”的理由,依然應該引起足夠的反思。它至少表明,核電站在應急系統配套上需要“補課”的地方還有很多。正是在對經驗教訓的不斷反思總結中,在對核電安全性的認識日益提升中,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人類的核電技術才能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滿足著公眾對安全、清潔、高效能源的需求。

  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為1080萬千瓦,按照規劃,2020年裝機總量要達到8000萬千瓦。“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的確,“核無小事”,越是加快發展,越要高度重視安全。一方面,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核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時刻保持審慎,對核電站選址科學論証、對核廢料處置未雨綢繆、對《原子能法》等相關法規抓緊制定,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核能始終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核廢料和氣候變暖,到底誰才是更大的禍患,這確實是個問題。”在選擇支持核電之前,一位環保人士曾經如此糾結。其實,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這樣的糾結豈止與核電?汽車與車禍、飛機與空難、摩天大樓與熊熊大火……科技發展提供了便捷、也帶來了風險﹔發明了克服風險的工具,卻又由此帶來了新困局。不同訴求的相互交織、滲透乃至對立,這正是人類社會的“兩難處境”。 而如何在面臨兩難時做出權衡,如何在面對風險時保持理性,這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也正是在與這種“宿命”抗爭的過程中,不因噎廢食,不一勞永逸,人類才不斷創造著新的文明,並實現著更加全面自由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玉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3-17 10:4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嗤!在看完这些媒体脑残完全外行而又装得煞有介事的傻逼文章后,俺个人认为,目前传媒界最适合撰述的题材是“艳照门”类别,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题材,他们已经力有不逮,更别说核安全之类的题材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4:01 AM , Processed in 0.0196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